作者 | 李核桃
西安一個初三男孩,膝蓋疼得厲害,已經到了不能走路、需要爸爸揹着走的地步。
一開始,家人將他帶到骨科。可無論做了多少檢查都查不出病因。
有人介紹他們去精神科看看,奇蹟出現了——男孩第三天就可以正常走路了。
治療方式很簡單:心理暗示治療+小劑量的抗抑鬱藥物。
精神科醫生説:男孩的疾病,主要是心理症狀的軀體化。
心理症狀的軀體化,通俗來講,就是人心理不適時,不表現為焦慮、恐懼等情緒,而是出現軀體症狀,比如頭昏頭痛、胸悶氣短、耳鳴乏力、睡眠障礙、厭食、腹脹等。
而這個男孩面臨中考,學習壓力大,不久前又被老師批評過,心理比較煎熬,這才出現了軀體上的不適,膝蓋越來越疼。
看來,孩子的心理問題真不是一句“矯情”就能帶過,也不能僅僅歸結於孩子抗壓能力差。
只是以前大家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多真相被掩蓋了。
孩子的壓力,為何這麼大?
湖北有一個9歲女孩,眉毛和睫毛全掉光了,頭上也有多處禿了。
家長一開始還以為孩子缺少微量元素,帶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女孩得了焦慮症。
只因為媽媽為她報了6個培優班,還要求她每次考試必須前三。
壓力山大的孩子每天都忙得喘不過氣來,焦慮的情緒找不到發泄口。
一次偶然扯掉睫毛後,她發現痛感可以讓她興奮,就此一發不可收拾,養成了一簇一簇拔自己毛髮的習慣。
媽媽又心疼又自責,後悔不該逼孩子太緊。
何必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才後悔當初逼迫太甚呢?
武志紅説:“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但這麼簡單的真理,卻好像只有少數人才懂得。”
很多大人,習慣用過來的人的經驗告誡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你就會過得如何如何不好。
再不聽話的孩子,也會把大人的話聽到心理,而後逼迫自己。
想起某年高考,一個才上六年級的男孩被家長逼着“參加”高考,在考場外候場兩天感受高考氛圍。
他本來剛考完小升初,準備暑假好好玩玩。
可一想到幾年之後這麼嚴肅的考試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所有的快樂都消失了。
只能一邊皺着眉頭説:“我們這些學生真的太難了”,
一邊又違心地説:“回去得好好學習了”。
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影響的羣體,他們天生並不會焦慮,而是外在環境的逼迫讓他們感覺壓力山大。
他們不得不收斂自己愛玩愛鬧的天性,違心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掙扎、擰巴久了,心理問題就產生了。
過去的我們,為何不會有心理問題?
這些年,每當孩子有心理問題爆出時,總有些人不以為然:我們小時候也被打被罵、被老師批評,還不是過得好好的?説來説去,還是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
此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小時候的確也是這麼過來的。
但也應該看到今天的教育環境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孩子缺乏發泄的渠道,不能放肆地打打鬧鬧、上躥下跳地釋放負面情緒。
《少年説》中的高二男生張晨曦,鼓足勇氣登台向父母道歉,承認叛逆期時讓父母擔心了,保證以後一定好好的、讓父母為他驕傲。
本以為,父母會為他的懂事而欣慰。
沒想到父親卻説:“你喜歡打籃球,但爸爸還是想跟你説一下:成績還是最主要的,你的籃球時間應該要控制一下。”
平常學業緊張,他也只是星期天下午跟同學打打籃球而已,爸爸卻不允許。
張晨曦就忍不住辯解:“我每次打球,是我整個學生階段最快樂的時間。打球都是跟同學一起,大家有説有笑。你知道我在家裏、學校有多壓抑嗎?
每次我最期待就是體育課、體育鍛煉課。回家寫完作業,待在家裏我什麼也不做。我能出去打球,現在你還讓我再......”
説着説着,這個大男孩竟然當眾哭了起來。
但最後,他還是強忍着眼淚保證:
“我知道學習最重要,籃球時間我會自己縮減,我也會管好自己,下次再也不會讓你們擔心了。”
孩子真的已經很懂事了。
他一方面要求自己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一方面又壓抑着自己對籃球的渴望,不讓父母難過。
唯獨沒照顧到的事,自己的壓力又該如何釋放。
李玫瑾教授曾經説過:
現代的孩子,每天早上七八點坐到教室裏,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
週六、週日又被各種培訓班占上了。這樣的生活不是一天,而是12年!這人不瘋才怪!
反觀我們小時候:
放學一寫完作業,可以玩到天黑、媽媽叫你回家吃飯,多盡興!什麼家長的責罵、老師的管教,全都排解掉了。
而現在的孩子呢?
小時候,家長不放心他下樓玩,只能困在家裏寫作業,或者與電子產品為伴。
長大後,孩子的學業壓力又大了,更不能輕易下樓玩了,連電子產品也不允許玩了。
每天被學習、嘮叨、批評圍繞卻又缺乏渠道排解的孩子,精神上不出問題才怪!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一個“解壓神器”
教育學這尹建莉説:“孩子內心有壓力,必須有一個方式去發泄,如果被堵了,將形成內傷。”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解壓方式。
(1)用愛好解壓
作家周國平説:“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
想起山東廣告狀元孟令昊,想起山東高考狀元孟令昊,當年以711分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秘訣就是熱愛大提琴。
眾所周知,山東考生多,高考壓力大。
可不管學習多累,他每天都要練習3個小時的大提琴,通過練琴感受到心靈的安寧,釋放壓力。
讓孩子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教育,不一定是天天嘮叨他好好學習,而是他在學習之外有執著堅持的愛好。
愛好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本身就讓孩子覺得美好,感覺心理平和、踏實。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就是允許他在單調重複的學習重壓之下合理發泄情緒、釋放壓力。
(2)用運動解壓
四川瀘縣有一個15歲女孩,正面臨中考,是學業最緊張的階段。
但她卻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子,秘訣就是:每天光腳在水泥地上練習一會兒舞蹈。
她沒有舞蹈鞋,沒有舞蹈室,只是光腳在家門口寬闊的水泥地上跳一跳。
即使偶爾摔倒了也沒關係,她大笑着爬起來,接着練。
“我的學習壓力也很大,每天我會通過跳舞來放鬆我自己的壓力。”
運動對於孩子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強身健體。
孩子每天學習,大腦高度興奮,管控運動的小腦卻得不到刺激。久而久之,會導致腦部神經興奮抑制不均衡,晚上睡不着覺,更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困擾。
而且,運動本身就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心情煩悶的時候,運動就能起到放鬆身心的作用。
世界衞生組織因此建議,5~17歲孩子,平均每天至少進行1小時的有氧運動,每週至少3天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
學習之餘,家長也可以經常陪孩子跑跑步、打打球等,陪伴孩子放鬆身心。
(3)用豐富多彩的生活解壓
身心放鬆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説:
“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長身體;
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自在地瘋跑、暢快地運動、投入地觀察自然萬物、和小夥伴玩遊戲、或者只是靜靜地放空、發呆……
這樣的生活會讓孩子每天興致勃勃,感受着生活的樂趣,激發出內在生命力。”
現在的孩子,每天生活都很單調:在學校學習七八個小時,再回家做作業兩三個小時,除去必要的吃喝拉撒,幾乎沒有時間放鬆。
這樣單調重複的日子,很難讓人開心快樂。
所以,家長要儘可能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創造條件讓孩子放鬆身心。
比如週末可以帶到大自然中暢玩一番,或者叫幾個朋友野餐一番,或者帶孩子跟自己的同學聚一聚,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展覽、户外活動等。
豐富多彩的生活,不但能釋放孩子的身心、而且還能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又能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情,一舉多得。
寓教於樂,莫過於此。
真正的學霸,都很會玩
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跟蹤採訪了6000個人,結果發現:
那些從小能夠自幼玩耍的孩子,無論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更強。
而那些沒能夠無拘無束玩耍過的孩子,長大後更難適應新環境,也很難快樂。
為什麼玩會讓孩子更優秀呢?
兒童發育專家戴維·埃爾金德解釋道:因為玩就像“萬花筒”,既有隨機性,又有創造性,還能鍛鍊孩子的應變能力,“當他們遇到意外情況或處於新環境時,將更具競爭優勢。”
翻翻歷屆高考狀元、高分學霸會發現,那些真正頂尖的學霸,都不是死學習的書呆子,相反都很會玩。
所以,如果你想有一個心理健康又成績優秀的孩子,那就經常帶他出去好好玩一玩吧!
好的教育,絕不是將孩子鎖在屋裏悶頭做題。
而是幫他推開窗,讓他呼吸新鮮空氣,或者帶他走出房間,感受外面的大好春光。
僅僅曬曬太陽,他的心情也會明朗起來呢。
——End——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兒密碼。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