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異常行為,真的正常嗎原來是這樣的
寶寶從出身的那一刻起,就會受到父母無微無至的關愛。寶寶的一舉一動,都能引起父母的關注。
最近發現,身邊的年青父母在説一個問題,我抱着好奇的心態,與她們進行交流。
學齡前兒童的異常行為,會引起父母的苦惱。父母認為寶寶的異常行為,存在“攻擊性”。
對此,通過多方面資料的查證,學齡前兒童的異常行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的脾氣暴躁,也會使寶寶容易出現暴躁的性格;另一個方面則是父母對寶寶的溺愛。
由於年經的父母對於學齡前兒童教育問題知道的知識過少,有些甚至處於空白的狀態,一旦寶寶出現“功擊性”行為的時候,會讓父母不知所措。
學齡前兒童的異常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年經的父母可以進一步的瞭解。
1、攻擊行為
寶寶對於自已的需求,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在表達方面會有所欠缺。在慾望達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採取一些看似不正常的表現,如: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等。
建議:父母不要隨意的懲罰寶寶,應儘可能的轉移其注意力,並給於必要的安撫,以免寶寶情緒化。
2、反抗行為
寶寶對於父母的安排,總喜歡回答説“不”,這種行為可以看出寶寶有着自已獨立的表達方式,這種情況是一種正常的情況,身為人母的我們應該可以適當的理解。
建議:父母要與寶寶多多的進行溝能,適當的進行引導,這種階段性的情況會很快的過去。
3、遺尿
寶寶在5歲以下對於排尿是沒有控制能力,夜間容易尿牀,在白天的時候也容易尿褲子,其實這種現像是正常的。
建議:父母要有耐心的處理這些,當寶寶出現遺尿的情況,不要進行則怪寶寶,同時要想方設法的幫寶寶找回自信心。同時,對於經常有遺尿現象的寶寶來説,父母得積極的尋找原因了。
4、咬指甲和吮手指
嬰兒與生俱來就會咬指甲和吮手指,這樣的行為,會給寶寶帶來一定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這種形成常發生在寶寶寂寞、飢餓、睡眠、安靜的時候,在達到2-3歲的時候,這種情況會減少。
建議:寶寶出現咬指甲和吮手指,應儘可能的對其安撫,這樣會增加寶寶的安全感,有助於寶寶性格的培養。
不知道,年青的父母在帶寶寶的時候,有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否為此而苦惱過呢?歡迎在下方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