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黏媽媽並非好事,別再沾沾自喜了,耽誤孩子成長你承受不起。有一個愛黏媽媽的寶寶,是怎樣的體驗?洗臉時,必須媽媽幫忙;吃飯時,必須媽媽喂;睡覺時,必須媽媽講睡前故事;就連上廁所,也必須和媽媽在一起,不想與媽媽分開。
閨蜜小琴家中就有這樣的“黏媽寶寶”,孩子今年兩歲半。周圍同齡小夥伴都陸續進入幼兒園,小琴夫妻倆便打算秋季送孩子去幼兒園。可他們與孩子商量時,孩子一聽到去幼兒園就哭得稀里嘩啦,怎麼哄都沒有用,直到他們説不去幼兒園,孩子才停止哭鬧。
從此以後,孩子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媽媽,只要小琴離開孩子的視線,就會聽到孩子大哭,因此他們日常洗漱、吃飯、遊戲、運動、睡覺全部在一起。
起初,小琴還因為孩子黏自己而沾沾自喜,覺得這是孩子特別愛自己的表現,直到朋友説“你家孩子過分黏媽媽,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小琴才突然意識到孩子的表現有些異常。她聯想到孩子拒絕上幼兒園,拒絕與她有片刻的分離,難道是孩子不想與她分開,還是另有原因呢?
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孩子經常黏着媽媽,每時每刻都要與媽媽在一起,不願分開,表面上看,這是孩子太愛媽媽,其實,孩子黏媽媽另有玄機。為什麼孩子經常黏媽媽?媽媽怎樣做,才能改變現狀?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聊聊“孩子黏媽媽”的話題。
一、孩子經常黏着媽媽,這“3大原因”不容忽視1、分離焦慮
孩子在6-9個月時,表現出對父母極度依戀,對陌生人感到恐懼。此時,如果孩子的第一依戀對象父母經常不在身邊,或撫養人一直不固定,孩子總是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擁抱或其他身體接觸,就會使孩子感覺到分離焦慮。
孩子在1歲半左右,會出現第二次分離焦慮。孩子此時已經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他總是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呢?具體表現在孩子可能會問媽媽愛不愛自己,也可能會做出一些反常行為,然後觀察媽媽的反應,來判斷媽媽是否愛他。
2、缺乏安全感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在多次講座中提出,孩子6歲以前最好由孩子的父母親自撫養,因為這是建立父母與孩子依戀關係的重要階段,一旦錯過,將不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果孩子每天能得到父母的高質量陪伴,能與父母一起做遊戲,孩子有情緒時父母第一時間疏導,孩子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就能獲得父母的幫助,孩子就會逐漸建立起安全感。
3、社交範圍過窄
孩子缺少社交機會,接觸的人羣太少,因此把所有的關注都聚焦在媽媽身上,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想要媽媽陪着,如果孩子能擴大社交範圍,有更多人與孩子的生活產生連接,孩子就會把轉移一部分關注在別人身上,降低對媽媽的依賴。
家長們,你們現在知道了嗎?孩子經常黏媽媽,並不一定是好事,所以每位媽媽千萬別再沾沾自喜了,耽誤孩子的成長就得不償失了。孩子黏媽媽,如果得不到寶媽的重視,將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呢?
二、寶媽的不管不顧、沾沾自喜,讓孩子很受傷1、難以獨立
總是黏着媽媽的孩子,習慣了事事都有媽媽的陪伴,任何時候都能得到媽媽的幫助,一旦離開媽媽的保護,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應對。長期以往,孩子會越來越依賴媽媽,難以脱離媽媽的保護傘,難以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無法獨立生存。
2、適應性差
孩子總是黏着媽媽,已形成24小時都有媽媽陪伴的習慣,如果突然讓孩子一天見不到媽媽,孩子就會變得暴躁不安,表現為大聲哭鬧,拒絕離開媽媽。這樣,孩子就很難進入新環境,無法適應媽媽的離開,為媽媽與孩子的分離增加了難度,影響孩子適應能力的發展。
3、影響社交
孩子太黏着媽媽,總想尋求媽媽的陪伴,會阻礙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當別的小夥伴在玩耍時,他卻依偎在媽媽懷中,一副離不開媽媽的模樣,可能會遭到小夥伴的嘲笑,可能會失去與小夥伴玩耍機會,很難與小夥伴建立友誼。
養育孩子絕不是一學就會的技能,這需要父母在育兒實踐中學習、思考、探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孩子的養育之路,希望家長們都能在育兒過程中越挫越勇,收穫更多的經驗,學到真正有用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