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方網健康_健康資訊】
立秋之後,天氣由炎熱轉為寒涼,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正是從養陽逐漸轉為養陰的時刻。因此秋季養生,皆以“收”為原則。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氣温不會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時間的氣温升高,天氣也逐漸由潮熱轉向乾熱,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熱。因此,立秋後防暑降温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懈怠,應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乾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為“秋燥綜合徵”。老年人對秋季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耐受性相對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中醫有清熱潤肺之法,可用麥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飲,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之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方。
立秋後,晝夜温差大,此時段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避免夜間着涼。初秋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兒童往往會出現發燒症狀,有時還會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異常表現,需要及時就醫。初秋的夜晚,很多人習慣不蓋被子,太過貪涼易導致腹瀉、頭痛等。因此,初秋之際,注意不要貪涼,注重飲食衞生,保持情緒穩定,隨時注意增減衣物。
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滋陰潤肺的食物。中醫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所以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主。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