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從不反抗?其實並不是"慫",説明家長的教育很成功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健康

導語: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積累一生的財富,而是生活的經驗和品質。現在是家長總是想着給孩子好一點的物質生活,覺得這樣能夠讓他們活得更輕鬆,更自在。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想要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上生活得更好、更輕鬆,離不開生活的積累和經驗,精神滿足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只不過有的時候孩子表現出的優點,卻被家長誤認為是缺點。

朋友向我説出自己的顧慮:自家孩子特別聽話,只要是自己説不允許的事情就可以忍住不做。正是因為這樣,自己沾沾自喜了好久,覺得把小朋友教育得特別好。但是前幾天家中來親戚,看到孩子聽話的樣子,卻覺得是自己把孩子管得太&34;了,以至於他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自己想了很久,覺得親戚説的好像有道理,但是總不是鼓勵小朋友違反自己定製的規則吧。這可如何是好?為了判斷孩子究竟是哪一種情況,我讓他做一個實驗,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孩子從不反對自己的要求,那就提出一個完全不合理的要求。

朋友接到孩子放學之後,興沖沖地告訴他:&34;看到兒子一臉疑惑,朋友再接再厲:&34;

想不到孩子竟拒絕了:&34;

答案顯而易見,孩子&34;並不是因為慫,而是在他的心中有一杆稱。他清楚地知道什麼事情是正確的,什麼事情是自己不應該做的。而這恰恰説明家長教育得很好,其實生活中的很多時候都能看出父母教育的好壞,除了教養、禮貌,還有這些行為。

第一個:不反抗規則。

和很多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不同,這類孩子能夠自覺地遵守父母制定的規則,並且很少提出質疑。以至於很多家長懷疑他們是因為怯懦、沒出息。其實不然,還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認可父母制定的規矩,而這一點也説明孩子能夠明辨是非。

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是要尊重他們。即使是制定規矩的時候也可以和他們一起商量,用正確的方式正確地引導他們自己制定,這樣在遵守的時候他們才會更願意。

第二個:總是第一時間想到媽媽。

有的家長會發現,小朋友不管做什麼都會想着自己,受欺負了找媽媽。不小心摔倒了也要找媽媽,除此之外,拿到好吃的也會想到給媽媽吃一口。以至於家長一邊享受孩子的依賴,一邊又在擔心小朋友這樣會不獨立。

其實,孩子願意什麼時候都和媽媽説,正是因為他們無條件地相信我們,並且家長會給予他們及時的回應。如果孩子每次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都是假裝沒看見,或者是嚴厲地拒絕。那麼下一次他們便不會再找你,從而親子之間的關係疏遠,家長不能完全地瞭解孩子。

所以,父母在小朋友發出&34;的時候,要及時地給予回應,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這樣他們才會有足夠的信心應對外在的&34;。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代表無條件的回應,適當的引導也至關重要。

第三個:會説&34;。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於是會不會在犯錯之後道歉就成了檢驗小朋友是否聽話的行為。有的孩子在自己做錯事情之後主動説&34;,有的孩子則立馬躲到父母的身後,希望他們能夠幫助自己&34;事態。

很明顯,懂得説&34;的孩子是懂事的。説明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認識自己的錯誤,並且他們既然有了道歉的勇氣,就有了敢於承擔後果的勇氣。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説&34;,教會他們做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寄語:其實教育的本身並不是教育孩子,而是讓家長在這期間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及時改正。因為只有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的父母,才能教育出真正優秀的孩子。與此同時,家長要懂得真正的瞭解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和行為,要知道,孩子的能力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的多,不要覺得自己是父母,就要去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生活,生活中終究是孩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