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麼嚴重的頸椎骨質增生,該不會有食道壓迫吧?

這是最近一位92歲老爺爺因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住院治療,頸椎拍片發現頸椎椎體前緣骨質增生明顯,可以看到食道在骨質增生的骨刺前邊有一個彎度,這時我們會擔心患者有食道壓迫的症狀出現,但這位老爺爺一點吞嚥不適都沒有,更何況食道受壓、吞嚥受阻的表現啦。

食道頸椎病是一種以吞嚥困難為主訴的頸椎病類型,1950 年首先由 Forestier 和 Rotes-Querol報道並以“Forestier disease”命名。1975 年,Resnick 等發現人體多個部位的韌帶、肌腱、關節囊等組織均可發生鈣化、成骨,並定義這種病理狀態為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DISH),而 Forestier disease 為 DISH 發生於頸椎前縱韌帶的情況。 國內第 1 屆頸椎外科研討會中確定其為食道型頸椎病。 雖至今日對於此病仍有諸多爭議,診斷無統一標準,治療多以中醫推拿、針灸等方法。

食道型頸椎病臨牀表現特點:食道型頸椎病的症狀主要以進行性加重的吞嚥困難為主,進食固體食物及頸椎過伸時明顯。 除吞嚥困難外可以合併頸椎退行性變所致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的神經壓迫症狀以及慢性腰痛、頸痛等脊柱骨關節退行性變的症狀。其他症狀如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及異物感出現較少,但文獻也有報道。一般認為食道型頸椎病產生吞嚥困難的機制分為機械壓迫和食道、氣道周圍繼發炎症等。 結合患者吞嚥困難的病史以及頸椎 X 線片上增生的骨贅不難做出食道型頸椎病的診斷。 食道造影和纖維喉鏡檢查不但能夠幫助我們明確食道型頸椎病的診斷,亦可以協助鑑別其他造成呼吸、吞嚥困難的原因,如腫瘤、食管良性狹窄、聲門下血管瘤、咽部憩室等。

食道型頸椎病的治療缺乏統一的標準, 根據國內外文獻的報道其治療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對於機械壓迫不重,主要以食管周圍炎症、環嚥肌肉痙攣的患者可首選非手術治療, 其中包括非甾體抗炎藥、類固醇激素、肌松藥的使用以及改變膳食習慣為進食軟質食物甚至流食為主。 國內有學者認為食道型頸椎病的症狀與中醫“梅核氣”相仿,並有運用傳統中藥、按摩、牽引等方式治療食道型頸椎病的報道。 手術治療則以減輕食道、氣管機械壓迫為目的, 切除骨化增生的前縱韌帶及椎體從而完成徹底治療。 在沒有神經根及脊髓壓迫症狀的情況下,國內外學者均採用頸椎前側入路 , 切 除 增 生 的骨贅並保留薄層骨質以維持頸椎的穩定性。

臨牀上對於食道型頸椎病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於該病的診斷、治療方式有待完善。 首選的治療方案是非手術治療,只有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才考慮手術治療。 回到文章開始,我們討論的原點。為什麼這位老爺爺,頸椎前緣的骨質增生如此嚴重,食道走行也有改變,就沒有臨牀表現呢?

首先來分析一下食道型頸椎病的發生原因。食道型頸椎病病例較少, 有國內外文獻報道稱此病在頸椎病中的發病率為 1.6%~1.7%。 該病多發於老年男性,40 歲以下人羣很少發病, 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高發生率隨之增長。 引起頸椎前緣或前縱韌帶增生、骨化的原因較多,最常見的是以間盤退變為先導的頸椎退行性變及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當這兩種病變所致增生足夠大或者處在特殊的位置時, 則可引發食道型頸椎病。

有國外學者認為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的發病與多種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相關,如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並有研究表明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患者往往具有 BMI高、高尿酸血癥的特點,並且大部分患有糖尿病。 還有研究發現患有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的人羣更易發生椎體骨折。

由此不難看出,這位老爺爺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可以排除相關因素相互影響而致病的原因,目前存在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頸椎退行性變,出現的頸椎椎體前緣的巨大骨質增生,但由於增生是一個緩慢持久的過程,雖然目前能夠看到食道走形的改變,卻沒有收食道受壓的表現,因此,從這位老爺爺的情況也告誡我們,脊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案選擇,一定要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不能貿然採取手術治療等複雜方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3 字。

轉載請註明: 看到這麼嚴重的頸椎骨質增生,該不會有食道壓迫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