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康市江南街道溪口村徐旭明的百草園中,有一株本草與眾不同,它顯得特別“柔弱”:枝幹嫩細,綠葉卻長得肥碩、寬大,需要依附四周一圈的鐵絲網才能向上攀援。
“這是藤本植物西番蓮。”徐旭明走過來向記者介紹。
西番蓮?這個名字聽着十分陌生。看着記者一頭霧水的樣子,徐旭明繼續解釋:“它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百香果’,眾多吃貨愛吃的‘百香果’就是西番蓮結出的果實。”常見的西番蓮能產出黃色和紫色兩種“百香果”,黃色的果汁含量較高,是用於製作果醬和飲料的不二選擇;紫色的甜度會比黃色高,果實成熟後味道更佳。
“這株西番蓮是去年種下的,現在還處於生長期,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結果。”徐旭明説,他通過和朋友交談得知西番蓮也是一種中藥材,具有除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於是,喜愛嘗試種植各種本草的他就從農貿城買了“百香果”,留下幾粒種子種植。
“再過兩天,就要把西番蓮搬出來曬太陽了。” 徐旭明説,與一般的喜陰植物不同,西番蓮屬於熱帶植物,喜濕暖、喜光,夏天需要放在露天的地方。西番蓮不懼太陽,卻非常怕低温。在我市種植西番蓮,需要注意冬季防凍,因為裸露在外的苗不一定能熬過江南的濕冷。“入冬,要把它放進大棚內。”徐旭明這樣打算着。
西番蓮並不是本土中藥材。記者瞭解到,西番蓮原產自南美洲,在近代傳入廣州。現在,廣泛種植在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用價值
西番蓮最早記載於《植物名實圖》,1929年收入第一版《巴西藥典》中。在一些中國典籍中也記載着它的藥用價值。比如,《生藥學》記載:“用於神經痛、失眠症、月經痛及下痢等症,有麻醉及鎮靜作用”。《四川中藥志》中則記載西番蓮用於:“除風清熱,止咳化痰。治風熱頭昏、鼻塞流涕。”
在江西、四川等廣泛種植西番蓮的地方,也留下了關於它的用法。《西昌中草藥》中有描寫:“西番蓮治療外感發熱咳嗽:西番蓮莖葉、壩子花、枇杷葉各9克,煎水服。”
現代醫學認為,西番蓮是天然的鎮定劑,可以起到鬆弛、鎮靜神經的效果,和消除頭痛、暈眩等現象。因為其含有的豐富的天然活性成分類黃酮,是減除煩躁和緩減壓力的基本元素。
西番蓮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合理的搭配利用,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康。但是,也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胃不好的人就不適宜多吃,以免導致胃酸過多,傷害腸胃。同時,西番蓮果汁不適宜給陰虛和淤血體質的人喝,也不適合給氣鬱和痰濕體質的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