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受到驚嚇後,主動向誰尋求抱抱,誰就是那個真正的“媽媽”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健康

蟲蟲媽在蟲蟲4個月大的時候就重回職場了,白天她的吃喝拉撒和睡覺都是奶奶一手照顧,有時候晚上奶奶想讓蟲蟲媽好好休息,畢竟第二天還要上班,就會把蟲蟲抱到自己的屋子裏睡覺。

當蟲蟲快9個月的時候,蟲蟲媽才發現一個不願意接受的現實:寶寶受到驚嚇或者哭鬧的時候,最喜歡的竟然是讓奶奶抱,而非自己也非爸爸。想必最令一位媽媽傷心的,莫過於自己的寶寶不再依賴自己,反而對別人露出最單純原始的需要。

寶寶受到驚嚇後,主動向誰尋求抱抱,誰才是那個真正的“媽媽”

英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做過一個著名的哈羅恆河猴實驗,他設計了兩個代理母親,一位是用金屬絲網做成的媽媽,掛着奶瓶提供食物。另一位是温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觸感上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但不提供食物。

根據連續半年的測試,結果發現:比起身上鐵絲猴媽媽,小猴子更加喜歡待在沒有奶瓶但有温暖觸感的絨布猴子媽媽身邊,並且大部分時間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受到驚嚇後也更傾向於跑回絨布媽媽身邊尋求安慰。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媽媽的角色之一,就在於當寶寶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8個月之前,孩子經常被誰照顧就和誰親

心理學家鮑爾比把依戀關係分為四個階段:前依戀階段、依戀建立階段、依戀關係明確階段以及交互關係的形成階段。

前6周,前依戀階段,哭聲就是孩子與大人建立關係的行為,但是孩子並不認人,不管誰抱都是一樣的;

6周-8個月,依戀建立階段,在這一階段嬰兒對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會出現不同的反應,但即便照料者離開嬰兒也不會發出強烈的抗議;

8-24個月,依戀關係明確階段,這個階段嬰兒對熟悉照料者的依戀很明顯,當照料者離開,會大吵大鬧明顯做出反抗,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

通常來講,8個月開始嬰兒開會認人,他們有了記憶,開始擔心看不到主要撫養人。這個時候嬰兒開始出現明顯喜好,只喜歡依賴媽媽或者日夜照顧自己的奶奶。

8-24個月之後,誰陪伴更多孩子就和誰親

8個月之後,寶寶們的大腦中會出現一種“客體永存”的概念,他們可以清楚記得誰是自己的主要撫養者,如果媽媽和奶奶都是主要撫養者,但是孩子晚上主要和媽媽睡,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更多,孩子會更喜歡媽媽;

如果8個月之後媽媽上班,奶奶接手,吃、喝、拉、撒都是奶奶在照顧,媽媽幾乎很少去管孩子,這個時候孩子的主要依賴者是奶奶,她會和奶奶更親。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就要想辦法挽回,不過有一點是得到肯定的,爺爺奶奶再多的陪伴也比不上爸爸媽媽,尤其是媽媽,想要重新回到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地位,你所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各位寶媽,你遇到過相似的辛酸經歷嗎?你是怎麼做到高質量陪伴來鞏固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的?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