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餵飯長大的孩子有多慘?三重傷害都是重量級,家長快停手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健康

小區裏的孩子都喜歡在小廣場玩,有個叫嘉嘉的孩子,經常見老人端着飯菜追着餵飯,縱然他家出門就是小廣場,可是這個習慣我覺得不好。

嘉嘉上了幼兒園後,沒人追着餵飯,可是他就不吃了,明明自己能動手吃飯,卻非得等到老師過來喂,到了冬天,嘉嘉奶奶還去找幼兒園投訴過老師,嫌老師不負責任,給孩子餵飯時,飯菜都是涼的。想想就知道,拖到最後能不涼嗎!

我們經常在一起帶孩子玩,也曾經好心提醒過他奶奶,嘉嘉都三四歲了可以自己吃飯了,可是老人説:“他自己吃撒得到處都是,追着餵飯他不好好吃,不餵飯讓他自己吃,那還不得餓死!嘉嘉的爸爸我當年喂到八歲!”

到如今,嘉嘉也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了,可還是身材矮小、身體瘦弱,説話還有點結巴,含糊不清,老師佈置的課堂作業,他都是亂塗亂畫,叫人擔憂這孩子將來的發展。

01

其實,從小就被餵飯,這樣長大的孩子會受到“三重傷害”,而且還都是重量級,有此類行為的家長快停手吧。

餵飯會導致孩子營養失衡,喪失吃飯樂趣

每次看到被餵飯的孩子,都會讓我感覺到“填鴨式”吃飯的索然無味,從小就被餵飯,會讓孩子失去飽腹感,因為決定他們吃飽的不是自己的感知,而是家長,大人覺得他“吃飽了”才會停止“餵食”。

其實在嬰幼兒期間,讓寶寶自己去感知飢餓還是吃飽,這是很重要的感知能力發展,但餵飯卻成為感知能力發展的殺手,這樣會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孩子缺乏飢餓感,不知飽腹感,長期以後,會喪失吃飯的興趣與樂趣,甚至還會影響營養失衡的後果。

影響孩子“手-口-眼”的協調性

孩子能夠自主吃飯,這是手部、嘴巴和眼睛共同協作的結果,這種協調性的發展對於孩子的成長髮育極其重要,如果孩子一直被餵飯,身體器官之間的合作得不到鍛鍊,長大後一旦開始自己吃飯,家長就會發現這孩子怎麼“拿東西都拿不住,老是掉”,還有的孩子吃飯時掉得到處都是,湯湯水水很容易灑到身上。

阻礙口腔功能發展,影響語言表達

餵飯是孩子被動接受的過程,有的大人為了讓孩子吞嚥方便,把所有飯菜都弄成稀糊糊,這樣孩子倒是不會被卡着被噎着,可是這種行為會影響孩子口腔功能發展,口部肌肉鍛鍊不足,又會影響兒童語言發展,慢慢地會發現孩子愛流口水、固體食物因咀嚼不足而無法下嚥、發音不清楚、説話有停頓等現象,非常影響語言表達能力。

02

孩子就是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不肯自己好好吃飯,多半是被家長慣出來的。

1、“抓握敏感期”讓寶寶從小自己吃飯。

寶寶七八個月時會經歷一個“抓握敏感期”,他們會搶大人的勺子,如果給他們面前放一碗飯,寶寶會自己用手抓。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順勢引導寶寶吃飯,千萬不要把他吃飯的積極性給扼殺在搖籃裏。

2、減少孩子零食攝入。

3、吃飯時減少環境影響。

有的寶寶吃飯時玩玩具,或者看電視、看平板,大人還覺得這個辦法好,趁着孩子注意力在玩具上、動畫片上時,可以趁機喂一口。實際上這種做法大錯特錯,吃飯就是吃飯,玩具收好、電視關掉,吃飯時間就要專心自己吃飯。

4、固定吃飯時間。

在吃飯的時間,如果孩子説不想吃,大人不要心疼孩子會餓着,而選擇哄着喂、追着喂,而是要給孩子樹立按時吃飯的規矩,如果你現在不吃,就只能等到下頓才有的吃,而且在這期間,沒有其它食物可以吃。

總之,吃飯這件事歸根結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大人不可能跟着餵飯一輩子,所以從小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吃,因為餓不餓、飽不飽,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