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做不喜歡不情願的事情。
2、 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辦事能力,過高的期望孩子的結果,造成了巨大壓力。
因此,家長也不要責怪孩子的不聽話,更應該在生活和學習當中,多去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變化,或許對孩子的增益不大,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所有細小的改變都能創造孩子未來的人生。
1、 容易引起孩子逆反的情緒。
2、 孩子養成陋習,做事拖拉不上進。
3、 孩子不懂尊重他人。
阿米爾曾説過: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痕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
其次,家長應該想想承諾是不是超出孩子能力承受的範圍了,要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今天上午鄰居老高的孩子在小區樓下玩鬧嬉戲,到了飯點時間不論老高怎麼叫喚,孩子都還是不聽勸,還在跟其他小朋友玩遊戲。老高也是為圖一時痛快承諾孩子:跟我回家吃飯,下午帶你去玩。誰料孩子轉頭喊道:每次都是這樣説,聽你的從來沒有出去玩過,整天都是待在家裏。弄得老高尷尬不已。
其實,孩子很清楚家長是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不是希望在家長這邊得到什麼,只是想看到家長對孩子努力後的態度,這也是孩子對家長話語是否尊重的考量標準。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勸?
大家都知道,要想孩子的意願度達到頂峯,孩子對所做事情的喜歡程度起到了關鍵因素。而現在的家長總是喜歡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幟,去要求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導致了孩子對家長的逆反情緒,做事不自願趣味性也不足,也就難怪孩子不聽勸阻了。
很多時候,孩子不聽勸,不願意去努力的原因也在於事情的難易程度和家長的期望能值。家長應當正確的評估孩子的能力範圍,而不是無腦的要求孩子一定要達成什麼目標,就像是游泳,一定要孩子游到世界冠軍嗎?過高的期望反而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更大的壓力,孩子也會想要逃避而反抗家長的意見。
3、孩子沒有正確理解承諾的時效性。
舉一個簡單例子:孩子在小時候承諾的事情,説出的夢想,不一定在將來能夠實現。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總是意志不夠堅定的,孩子容易放棄和滋生負面情緒。所以一個承諾的時間太過於遙遠,孩子也就越容易不聽勸,越容易失信於人。短期有效的承諾也能激發孩子不斷改變的進取心
家長的失信行為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
孩子其實是很好引導的,但同樣的,父母做法的不正確,施予孩子過大的壓力,孩子也是容易崩潰的。家長的嚴加要求,孩子的極度不願意,兩者思想進行了碰撞和交流,倘若家長自己也説話不算話,這樣是很容易激發出孩子反抗的情緒。從而對抗父母,對抗社會。
性格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成就。孩子思想品德的健全,極大表現於孩子對家長的尊重程度,説到做到也是孩子所奉行的作風。反之,孩子往後的言談舉止都將蒙上一層拖拉不聽勸的面紗。
不聽勸的孩子往往做事有自己的風格,當與人思想相左時,孩子會堅持己見,不願意聽從他人正確有效的建議,最終釀成大禍。而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將受到大多數人的排斥避離,孩子就會處在交際障礙的情況下,變得孤僻古怪,不願意與人交流。
因此,家長是否做到對自己的監督,孩子也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個寬鬆愉悦的環境下,孩子的受教能力也會增強,願意聽取大家的建議,才有改變進步的機會,所以家長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教育孩子上事半功倍。
家長該如何解決孩子不聽勸的問題,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呢?
從他的話語當中,不難體現出信守承諾的重要性。要知道,孩子前半生的時間都在跟父母相處,學習父母的處事之道,教育孩子最好的結果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有自己的分寸,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需要堅決摒棄的。家長和孩子做出了約定,當孩子達到要求之後,家長也要兑現自己的承諾,維護孩子對諾言的敬畏。
首先,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去承諾。
問題能否得到完美的解決,預想能否達到預期,都離不開雙方的共同努力,強迫孩子作出承諾,孩子因為打心底的排斥,多半也不會為此去努力的,失去了對承諾的敬畏感,孩子就容易出現偏左的行為思想,跟着家長唱反調。
家長不要覺得把孩子的目標制定好了,就等着孩子自己去實現,我們更應該在孩子實踐的過程中,指出更多的錯誤加以改進,再適當的調整符合孩子的預期目標,才是對孩子信心最好的保護,不然過高的期望只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得不償失。
最後,家長自己要行動起來,做一個信守承諾,嚴於律己的人。
俗話説得好:家庭的幸福奠定了孩子的成就,一個好的家庭,開明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通常都是以身作則,付出行動的,不會因為自己是父母就一味地主張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反而會給孩子更多自己思考的時間,告訴孩子父母對他的期望。
同時,父母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聽聽孩子們的意見,唯有解決完孩子信賴的問題,才能使孩子受教於父母,做一個言出必行的人,給孩子塑造一個好的榜樣。
總而言之,世界上沒有不聽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家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都是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鞭策,家長不斷地言傳身教,獎懲並施,也能夠造就孩子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