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最近我家平日裏總是張牙舞爪的小二寶
會忽然從睡夢中哭着醒來要媽媽抱抱;
而且每當他半夢半醒的時候,
總是要緊緊的拉着我的手,
或者偎依在我的懷裏。
追根究底才發現,
是我家姑娘最近一段時間總是用“怪獸”來刺激小二寶。
畢竟隨着小二寶的逐步成長,
他已經從一個完全無知的小小嬰兒,
變成了一個開始強調“自我”的小幼兒。
時不時的在家裏通過各種的表現,
就是為了突出“自我”的存在,
所謂的“TRUBBLE TWO”莫過於此。
這樣,家裏的幾個寶貝難免會發生各種“戰爭”,
不管是有意識的爭奪玩具,
還是無意中的各種彼此破壞行為……
但凡這個時候,
當小二寶為了堅持自我的主意而開始執着或鬧人時,
姑娘就會給小二寶冠以“不聽話”的“大帽子”。
幾經磨合之後,
姑娘總算尋得“法寶”:
那就是她會用非常緊張的聲音告訴小二寶:
“你看你看,
因為你不聽話,
所以怪獸過來找你了!
就在你的身子後面哦!”
這時,小二寶就會立即害怕的放棄自己所有的堅持,
尋求大人的保護。
圖片源自網絡
為此我和姑娘聊天,
告訴她不要這樣嚇唬弟弟了,
弟弟會當真的!
姑娘卻不以為然:
“誰都知道怪獸是假的。
弟弟慢慢也會知道的!”
甚至有些時候,
姥姥姥爺也會因為小二寶的調皮與頑劣,
而藉助於“怪獸”之類的詞語來
企圖達到讓小二寶聽話的目的。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
在寶寶1-3歲這一階段,
正是逐漸從感知運動階段過渡到前運算階段,
他們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更多,
再加上理解力和表達力都很有限,
需要藉助很多具體的形象來幫助思考。
所以,
當我們告訴他們,
怪獸、大灰狼、老巫婆之類的故事,
他們是會當真認為客觀存在,從而產生懼怕感的,
這就是他們內心世界中的“萬物有靈”。
圖片源自網絡
世界上著名的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
皮亞傑先生通過對大量孩子的訪談,
發現孩子們“萬物有靈”的想法大約開始於兩歲左右,
開始的時候會認為所有的物體都是活的,有生命的,
隨着認知能力的發展,慢慢意識到
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擁有意識,是活的,
其發展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兒基本上認為所有的物體都是活的;最開始的時候,
在孩子眼裏,
所有的物體都是活的,
如搬動石頭,石頭知道他被人搬動,
所以他們面對新的事物的時候
往往表現得很謹慎,或者很感興趣,
不同的表現取決於孩子的性格。
第二階段,幼兒認為只有經常運動的物體才有意識;在這一階段,
小孩子逐漸意識到,
石頭、桌子、椅子可能是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
但是如自行車或風這一類會動的事物,
可能還是有感覺有意識的,
有的時候如果應該不會自主動的玩具突然動了起來,
寶寶會表現得好像受了驚嚇,
用我們的話説就是“刷新了三觀”,
什麼鬼,明明不會動的玩具
居然會跑會跳會説話,
好可怕!
第三階段,只有能自發的運動的物體才有意識;在這一階段,
小孩子逐漸意識到,
運動有兩種:
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
被拿起來扔掉的球是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
但是自己會動的風和太陽應該是有意識的,
寶寶覺得熱,所以風吹了,
寶寶覺得冷,所以太陽出來了,
太陽意識到“我”的需求,
所以才“動”的。
第四階段,幼兒認為只有人和動物才有意識。最後,
小孩子終於搞清楚了,
拍球的時候求不會生氣,
椅子摔倒了也不會叫疼,
但如果去抓小貓的尾巴,可能會被撓一爪子,
如果撒潑耍賴,媽媽可能會發脾氣……
噢,原來人和動物才有意識、才是有生命的呀,
這一階段的小孩子已經可以很好地玩假裝遊戲啦,
扮演起不會動的桌子椅子來也得心應手,
不會覺得他們也有意見要表達了。
圖片源自網絡
當然,
這些發展階段只是一個大概的方向,
具體到某一事物、某個孩子,
還是會有很大的差異性,
並不是説早早分清楚了有生命無生命就是智力超羣,
也不是説一直喜歡幻想、跟娃娃對話就是不好。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萬物有靈”這一階段,
這個階段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真是的體驗,
同樣也是非常珍貴、非常純真的一段體驗,
不需要人為介入告訴寶寶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相信聖誕老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在聖誕節會給自己帶來想要的禮物;
相信牙仙子的存在,
在自己乳牙脱落的時候會悄悄地給自己送上一份零食;
難道這些不是童年的美好記憶嗎?
圖片源自網絡
當孩子逐漸從混沌的真實中區分出真的真實和想象的真實,
他們就已經真正的長大,
擁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識,
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同時孩子可能會開始否定父母、
質疑權威。
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另一個階段開始了。
孩子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美好,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溝通方式和磨合技巧。
就像現在我們家的狀態,
大寶們開始用否定的眼光和判斷、質疑的心理研究一切,
而小寶正正有了“自我”意識的存在,
孩子們之間自然是小摩擦不斷,小鬥爭拈手而來,
作為媽媽,
倘若我方法單一、簡單粗暴,
也許能夠收到一些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放眼未來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我必須要做的,
當然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學習、
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
同時還要學習孩子的心理成長軌跡,
與孩子共同成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