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孩子脾氣暴躁,喜歡動手動腳,父母要適當"狠一點"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健康

休假的同事小陳,帶着自己5歲的兒子來公司取東西。臨走之時孩子與我們相談甚歡,無論小陳如何勸告,他始終不願意回家。擔心孩子影響我們工作,小陳便對孩子怒吼一聲:"快點滾回家!不要打擾阿姨們上班!"

孩子卻沒有被震懾到,躺在地上撒潑打滾,雙手不停地拍打媽媽,嘴裏叫喊着"壞媽媽,我要打死你!"沒想到性格温和的小陳,孩子卻如此暴躁。

在公共場合遇到脾氣暴躁的人,我們都會為其打上"素質低"、"沒禮貌"的標籤;如果性格暴躁,動手動腳的是年幼的孩子,大家肯定會以"沒家教"暗諷孩子的父母。成年人認為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有時候用暴躁的言語和行為宣泄情緒,倒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然而小孩子涉世未深,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戾氣"呢?遇到不高興的事情都會對父母動手動腳,態度極其惡劣。

父母的安慰或是責罵毫無效果。

孩子發脾氣,對父母拳打腳踢時,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武力手段"解決。但處於負面情緒中的孩子,如果可以和父母"談判",又怎麼會動手動腳呢?記得小時候,父母忘記給我買喜歡的玩具,我便開始上演一出出哭鬧的戲碼。

爸爸以"明天給你買"的理由安慰我一番,但當時的我已經沉浸在憤怒之中,根本不願意聽他的"辯解"。之後媽媽對我怒吼:"再也不給你買!真是欠揍!"當時我感覺很沒面子,便繼續和媽媽頂嘴爭吵,維護我的小小尊嚴。

責罵和安慰對性格暴躁的孩子沒有效果,這3個方法可以逐漸讓他們的"極端情緒"消散,讓其乖巧聽話。

軍事理論家託富勒説過:暴躁的人總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首先,將孩子當作"空氣"。

小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的任何説辭都會"火上澆油",給了他們變本加厲的勇氣。我們不妨將孩子當作"空氣",對其置之不理,先去做自己的事情。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和媽媽因為成績的問題發生爭吵,言語較為偏激,甚至有摔東西的衝動。

朵朵的爸爸立刻將孩子帶入房間,讓其冷靜思考,之後和媽媽商討處理的手段。小孩子發脾氣時,內心都期望父母的訓斥,從而借題發揮,和父母爭吵頂嘴。不理會孩子,讓其感到失去了"對手",可以使他們的情緒逐漸消散。

其次,等孩子情緒平復後再溝通。

前英特爾CEO葛洛夫曾説:有效的溝通取決於溝通者對話題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詞的甜美。

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也希望能夠和父母冷靜交談,只是礙於"臉面",缺少主動的"台階"。家長可以主動和孩子進行溝通,並適當表明對"暴躁行為"不滿的態度。

溝通時,我們要耐心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瞭解情緒的變化。之後也要給出自己的立場,讓孩子和我們有適當的界限感。

最後,"狠一點",給孩子立規矩。

規矩不正,難以畫出方圓,小孩子缺乏規矩意識,做事都憑主觀喜好,也會做出越界的事情。家長要"狠一點",給他們制定各種規矩,以及懲罰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提升他們的代入感。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要以"年紀小"為由袒護他們,要適當予以懲罰。如果他們表現出色,也要適當給予獎勵。在獎罰分明的教育中,孩子才能收斂暴躁情緒,和父母友好相處。

寄語:明星賈靜雯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她的女兒不願意吃飯,表現出極大的排斥。賈靜雯並沒有怒吼打罵,而是嚴肅地叫了女兒的全名,之後孩子意識到了錯誤,便配合媽媽的餵食。小孩子任性調皮在所難免,過度用武力解決,只會讓他們產生抗拒情緒,順勢引導和適當管教,才能約束的他們的行為。#育兒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