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剛過去,閨蜜就跟我吐槽——
“你説我養孩子夠用心吧,怎麼我家那個還是養成了一身臭毛病呢!”
“放假第一天説好要練習輪滑,結果到地方了才發現沒帶護具,我回家給他拿。”
“第二天説要去公園放風箏,結果忘記帶線……每次都得我救急,用心盯着他,可這丟三落四的毛病還越來越嚴重了!”
我聽罷一笑:
“正是因為你事事太用心,他才凡事不上心呢。”
有些時候,家長對娃的“用心”裏,可能藏着一個大陷阱!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好和差的小區。津巴多把停在治安差的小區的那輛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因為治安差、還“方便作案”,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治安好的小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他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偷走了。
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也就是説,一樣東西如果遭到了破壞,且這個破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麼周圍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受到前面那個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那個破壞行為。
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開篇提到的閨蜜一開始覺得孩子忘東西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現在總丟三落四的事兒,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孩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從一開始就沒有被制止,慢慢的就會習以為常。等父母最終發現這個問題,再想讓孩子改正就難了。
其實破窗效應很多時候都是父母一手造就的:
孩子的玩具自己不收拾,家長幫他收拾了;
孩子的衣服自己不疊,家長替他疊了;
孩子的手工作業自己不做,家長替他做了;
……
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媽媽替我收拾玩具、疊衣服、做手工”是理所應當的事,等養成了這種壞習慣,長大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再去亡羊補牢就沒那麼簡單了。
西方有句民謠,形象地展示了破窗效應:“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在育兒中也是如此,如果長時間處於破窗效應的陷阱中,孩子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01
自理能力差
家長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鄰居家孩子快上一年級了,可還不會自己穿衣吃飯,當別的小朋友午休起來自己穿衣服的時候,他只能在牀上默默地看着,等老師來幫忙;別的小朋友吃飯的時候,他也要等着老師餵飯。
這都是因為在家裏,他就是個“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以為穿衣吃飯就是父母老師的問題。
教育專家指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絕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而忽視了自理能力的培養。
02
缺乏責任心
陷入破窗效應中的孩子,容易盲目從眾,消極地規避風險和責任,甚至明知道是錯誤的,卻還要堅持“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的想法,不考慮應該承擔的後果。
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很可能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推諉、遷怒他人、找替罪羊等,甚至採取輕生等極端的逃避方式。
03
小時熊孩子,長大是巨嬰
武志紅曾説:“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大小事都由父母做的孩子,小時候是熊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為巨嬰。
曾有個新聞,31歲的男子違法被處罰後,其父母竟大呼:“他還是個孩子!”
大小事都替孩子做好的父母,是在對孩子的成長“偽”負責。這種“負責”會阻礙孩子的正常成長,會毀掉一個孩子的人生。
我也在育兒過程中陷入過“破窗效應”的陷阱。兒子有一段時間總是撕書,一開始覺得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對於他來説,書也是玩具,還能鍛鍊手部精細動作,所以就放任不管。沒想到後來再看書的時候變本加厲,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用撕紙代替撕書,或者和他一起粘補繪本的方法來糾正,慢慢地他就對繪本區別對待了。
破窗效應就像温水煮青蛙,總是後知後覺,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警惕。
1)儘可能不要去打破“窗户”
這一點有點像“防微杜漸”,當孩子有壞習慣的苗頭時,就開始預防。比如怕孩子丟三落四,你可以一開始就給孩子建立制定物品清單的習慣。每天寫完作業或者臨睡前,把自己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列一張表,按照表格一一找出,防止第二天落下什麼東西。
當列清單成為孩子每日必做的事,這會成為他的一個良好習慣,丟三落四的“窗”就不會被打破。
2)如果窗户已經被打破,要及時地去修補
閨蜜的孩子已經養成了丟三落四的習慣,怎麼辦?我給她的建議是:變“懶”一點。下次孩子再把什麼東西丟家裏,不要再急着給他送,讓他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他才會長記性。
3)消除不良信號,用正面事物代替
先來説一個發生在紐約的真實案例——
上世紀80年代,紐約地鐵又破又髒,到處都是塗鴉,而且經常發生搶劫、謀殺、性侵等暴力犯罪事件。想要治理,一般的方法是大力抓捕犯罪分子。但當時的警察局長並沒這麼做,他受破窗效應的啓發,反其道而行之,開始治理環境:
粉刷地鐵上的塗鴉、對鐵路沿線的村莊做大規模裝飾;
把村裏的道路修寬,裝上路燈;建圖書室、文化站等文化單位;
派人打掃村莊衞生;
抓逃票人員;
……
結果,環境被治理好了,犯罪率也大大降低了。
消除那些有信號意義的不良事物,用正面的事物來引導,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
孩子不喜歡看書,家裏人可以先給孩子營造一個看書的氛圍:爸爸媽媽放下手機,專心看書;
孩子怕黑,可以告訴他:“魔法師已經在你的肚子裏種了一棵‘勇敢’的種子,以後再也不用怕黑啦!”,等等。
千萬不要忽略破窗效應帶來的危害,育兒路上的每個“蟻穴”,最後都可能毀了孩子成長的“千里之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