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出現“隱忍式表達”,家長要引起重視,可能有以下3種危害
一、引言
小明前兩天幼兒園畢業了,家長想讓他上一個幼小銜接班,這樣能讓他快速的跟上小學的課程。於是在家庭會議中詢問他的意見,小明説"我不太想上這個補習班,這個假期我想跟我的同學一起玩,不過我可以保證上小學的時候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家長皺起了眉頭,顯然不滿足孩子的回答,他們想讓孩子去上這個補習班,可是面對孩子的回答也只能做罷。可是小明卻有些不開心,因為他覺得因為自己回答,讓家長有些不開心,他們會不會以後不詢問自己的意見了?
所以,小明開始反思自己,想自己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有哪些做的不對或者説的不好,想着以後自己交流的時候注意一下,不能讓家長因為自己的話而變得不開心。
其實小明遇到的情況,在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孩子的心思細膩,他們很容易因為家長的言辭而變得驚慌,總覺得自己哪裏做的不對,讓家長不開心了。
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想多,也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生害怕自己影響到別人,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時,家長要注意,孩子很有可能在表達的時候"隱忍"自己。
二、孩子的"隱忍式表達"
1、説話含糊其辭
很多孩子在與人説話的時候,總是躲避別人的眼光,不敢正面回答別人的問題,因為他們怕自己説的某些話,在不經意之間傷害或者影響到別人,所以交談的時候總是模糊重點。
孩子説話含糊其辭的時候,即使他們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做出一個不會得罪人也不會讓人不舒服的回答,很多人可能認為孩子含糊其辭是不尊重人的行為,可是這在孩子看來,這是他們對於問題做出的最好回答。
2、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我們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渴望聽到真實的回答,因為只有真實的回答才具有參考的意義。可是很多孩子在別人的面前從來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
什麼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肯定是因為孩子曾經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給別人帶來困擾或者讓別人不開心了,所以孩子開始隱藏自己的想法,不敢表達了。
3、不願意與人交流
家長總是推孩子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因為他們想着孩子能認識更多的好朋友,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好處。可是家長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以至於現在很多孩子都變得不願意與人交流,
很多時候,家長想給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經驗,可是家長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孩子願不願意接受家長的經驗傳授。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如若發現孩子出現了"隱忍式表達"的時候,家長要重視,可能會有以下三個危害。
三、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第一、孩子變得沒有自信孤僻
如果孩子在表達的時候隱忍自己的想法,孩子很容易變得沒有自信,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哪句話説的不好,讓人變得不開心或者對他們失去信任。孩子是很容易多想的,再加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孩子很容易因為這種想法而變得對人失去信任,變得孤僻。
第二、孩子很容易因為心事多而自閉
如果孩子一直隱忍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心裏就會積壓各種各樣的煩惱們,總有一天孩子會因為心事太多而爆發。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當承受不住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就把自己置身於迷霧之中,孩子很容易變得自閉。
第三、親子關係疏遠
在家庭的相處中,最好的相處模式是有話直説,有問題就解決。如果孩子因為心思敏感,覺得家長會因為自己的表達不開心,而壓抑自己的表達。這樣家長不知道孩子心底真實的想法,孩子不敢同家長講真話的相處模式,很容易讓親子關係不和諧。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糾正孩子"隱忍式表達"的行為,不要讓這種表達方式危害孩子的成長。家長的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3個步驟。
四、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不做"律師式家長"
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才能達到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唐·艾裏姆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願意跟孩子較真,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跟孩子相處時的
一中
了去
,可是在孩子看來卻不是這樣子的,他們會覺得家長是在針對自己。
因為孩子的想法過於簡單,他們不懂説話裏面的藝術,所以家長在與孩子想
想出
的時候,要注意不做"律師式家長",少於孩子較真。
其次,對待孩子有耐心
家庭關係緊張,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很多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會隱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想法可能會不遭人待見,所以總是選擇別人能夠接受的部分表達,留下自己真實的想法。
孩子有這樣的心理,大部分的原因在家長,他們在於孩子相處的時候缺乏耐心,以至於孩子養成了匆忙表達自己的習慣,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要注意給孩子更多表達的機會。
最後,重視孩子的性格塑造
成功的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泰曼·約翰遜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孩子出現"隱忍式表達"的行為大多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性格所致,他們怕影響到別人,所以壓抑自己。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要注重塑造孩子的性格,不要讓孩子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五、結語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忽略他們的內心想法,認為孩子這麼小沒有什麼可行性的建議,所以乾脆就不聽取孩子的建議。
家長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不論孩子多大,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家長拒絕聽取的的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不願意表達。
等到家長再想聽從孩子的建議時,孩子可能就會隱忍地回答家長的建議,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回答不好的話,家長會收回自己表達的權利。
因此,家長如果發現他們出現"隱忍式表達"的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能讓孩子的這種表達影響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