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石家莊市第八醫院心理治療中心主任張煒

中級心理治療師,二級心理諮詢師,石家莊市精神衞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席醫師,從事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督導、精神科臨牀工作20年。

從孕媽媽開始,母親就應以愉快、舒暢、甜蜜的心情歡迎孩子的到來,給予胎兒滿滿的愛。科研人員發現,在足月兒出生2個月前,他們的行為和新生兒幾乎是一樣的,妊娠末期的胎兒能看見東西,6個月的胎兒能聽到聲音,23周的胎兒開始做夢,研究人員推斷,胎兒的夢境是它在母胎中感覺到的情形,也是他愉快與不快的表達,是胎兒自發的思維活動。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關注兒童心理健康

胎兒期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性格

胎兒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生活環境和他的母親。調查表明:不合睦的夫婦所生的孩子出現神經質的可能性比生活美滿的夫婦所生的孩子神經質的發生率要高4倍。

還有科學家研究表明:孕婦的精神狀態,如孕婦的情感、行為、思維等均可引起激素內分泌量的改變,從而對胎兒的性格形成,起着間接的作用。厭棄胎兒的母親生產的嬰兒,情緒不穩定、精神異常比較多。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精神分析家認為,新生兒與媽媽“共生”了九個月離開母體,出生後他也仍然認為他與母親是“共生”的,在嬰兒原始的認知和情緒水平上,嬰兒有一種與母親融合的體驗以及與母親統一的意向。他不能將母親感覺為外部的客體,嬰兒在母親的臉上所看到的,會當成他自己的。當母親看到孩子,感到快樂,她的臉上就反映出快樂,嬰兒看到了快樂,就感到自己是快樂的孩子,是好孩子。因此,新媽媽也要對新生兒也要給予滿滿的愛。

嬰兒出生後的6-12小時是親子情感紐帶建立的敏感期

這個時段母嬰情感建立良好,1年後,母親與嬰兒的關係更緊密,她們的孩子在生理和智力測試中的得分也超過其他孩子。父親如果在醫院裏就開始逗弄和幫助照料嬰兒,以後在家裏父親與嬰兒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也可以使父親感覺到與妻子的關係更緊密,家庭歸屬感更強。父母對嬰兒關照不足會使嬰兒不能完成整合,導致兒童陷入一系列焦慮中。而父母早期關照的缺失讓兒童整合失敗,人格破碎,身體和心理間不能聯結,導致一些心身疾病或精神病。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適時給孩子説不

隨着嬰兒成長,6個月到 2歲,嬰兒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媽媽是另外一個人

18-36個月,母親要注重讓兒童的自主性儘可能的發揮,嬰兒獨立做一些事,發展孩子真正的獨立。可是,一些母親無法面對孩子逐漸分離,兒童不能從母親的融合和吞噬中逃脱出來,這會使兒童在嘗試獨立和分離時要消耗更多的努力和自我能量。如果兒童獨立的嘗試失敗,母子之間不能建立清晰的界限,孩子就不能正常分化,出現很多心理行為問題。

教養方式

01

專制型

02

權威型

03

放養型

04

不介入型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是將温暖與適度合理的父母控制相結合,是一種有控制但又比較靈活的教養方式。權威型父母能夠認識到並尊重孩子的觀點,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權威型:

1

權威型父母是温暖而接納的,他們對孩子表達了關愛,這可以促使孩子遵從父母的指導,而更為冷漠和有更多要求的(專制型)父母就做不到這一點。

2

權威型的父母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實施控制,他們會謹慎解釋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考慮孩子的觀點。來自温暖而接納的父母的要求似乎是公平合理的,而不是專橫獨裁的,這樣可能會使孩子資源付出而不是抱怨或發起挑戰。

3

權威型父母會根據孩子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調整要求,也就是説,他們會設定孩子實際能夠達到的標準,並給予孩子一些自由或自主來決定如何最好地順應這些期望。

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行為控制是通過嚴格而合理的紀律調控兒童的行為,並監控兒童的活動(例如,因為兒童的不良行為而收回其特權,令其停止玩耍或拿走玩具)。

心理控制指試圖通過心理手段(例如,收回愛或者引發羞恥或罪惡感)而影響兒童或青少年的行為。採用心理控制的父母經常表達這樣的信息:你是令人討厭的,應該為忽視我或行為不適當而感到羞愧。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在學前期,那些依靠嚴格的行為控制而不是經常引發孩子的心理負罪感的父母會培養出行為表現好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不會捲入越軌的同伴活動,通常能遠離麻煩。大量使用心理控制(或高水平的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通常與較差的發展結果相聯繫,如焦慮和抑鬱、學業成績差、與不良同伴聯繫,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反社會行為。大量的心理控制被認為會干擾兒童的自我和自我價值感。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支招

假裝遊戲也起到了説“不”的作用

假裝遊戲給兒童提供了學習妥協的機會,協商在遊戲中扮演的角色和遊戲規則時都需要妥協;再者,假裝遊戲為兒童提供了一個情境,運行他們表達那些可能會困擾他們的感受,這樣就使得兒童有機會更好地理解自己(或搭檔)的情緒危機,從夥伴那裏得到社會支持(或提供社會支持的夥伴),培養信任感和與夥伴之間親密的情感關係。擅長假裝遊戲的學前兒童往往會更受同伴歡迎。

總之,不管是前期滿溢的愛,還是隨着孩子成長適時説“不”都是為了培養出心身健康的孩子,各位家長都有必要學習,並努力去實踐。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科普在線》

播出時間:12:10~13:00

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20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普在線】學會對孩子説“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