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腫痛、嘴角長泡、臉上冒痘、動不動就想發火……雖説不是什麼大事,但也挺影響心情和正常生活。
其實,有不少人到了初夏都有這種情況,這些症狀正是上火的表現。多數上火不適的患者,常常出現口乾、口苦、心煩易怒、皮膚乾燥、口舌生瘡、失眠多夢、大便乾燥、小便發黃、燒心泛酸、食慾不振等症狀。
平和心態 保持心情舒暢
立夏後,天氣漸熱,氣候乾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使得人體的新陳代謝不能保持平衡和穩定。又因為隨着氣温的逐漸升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使人們心火過旺易出現“上火”症狀。特別是老年人,初夏之時,氣血易滯,血脈易阻,因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還會引發猝死。
這時為防止“上火”,大家應做好精神養生,保持平和的心態,切忌狂喜大怒而傷心,要多做一些平靜的事情,如繪畫、練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以調節緊張的情緒,保持心情舒暢。
多進稀食 有利養生
人生活在相對濕度為45~65%的環境中感覺最舒適,也最健康,但多風少雨的立夏天往往比較乾燥,室內濕度往往達不到舒適温度。如果每天早上起牀後感覺嗓子和鼻子發乾,就説明該給室內空氣加濕了。加上炎熱的天氣使人體內丟失的水分較多導致脾胃消化功能較差,同時,炎熱的天氣又影響着人的食慾,所以,除注意飲食清潔和清淡為主外,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
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喝温水、喝新鮮的蔬菜汁、水果汁是最簡單、最有效也最直接的補水方法,特別是老年人在初夏的每天清晨,最好空腹飲一大杯温開水,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風的發生。當然還可以在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有利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在煮粥時加些荷葉,會讓粥的味道清香,但略帶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的作用。此外,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同樣具有增進食慾、補充營養、消暑健身的功效。
養心為主 加個午休
春和夏交替的季節,我們要注意從肝的調護轉變到心的調護,肝的調護到了尾聲,心的調護剛開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曾記載:“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思是夏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繁盛壯美的季節。在這一季節裏,天地之氣已經完全交會,萬物開始開花結實。人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對天長炎熱感到厭倦,要使情緒平和不躁,使氣色煥發光彩,使體內的陽氣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現在外一樣。這乃是順應夏氣、保護身體機能旺盛滋長的法則。違背了這一法則,就會傷害心氣,到了秋天又會由生瘧疾。究其原因,則是由於身體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長養、以致供給秋天的收斂之力少而不足的緣故。到了冬天,還會再導致別的疾病發生。
立夏之後,可適當調整人體生物鐘,養成晚睡早起的習慣,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增加午休。中午1時到3時是一天中氣温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所以,中午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會讓神氣受損。
有氧運動 強身健體
立夏後,隨着氣温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消耗體力的運動對身體都會有一定損傷,所以,此時運動不可過度出汗。應適當地做一些有氧運動,例如: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瑜伽等。每次大約30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此外,運動後要適當飲温水,補充體液。
來源|生活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