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無數次的摔跤,尤其是在孩子的身體控制還不成熟的時期,走幾步就能摔一跤。那麼孩子摔跤之後,家長到底應不應該及時將娃扶起來呢?其實家長的不同表現,對孩子的性格也有影響,一起來詳細的分析一下吧!
立馬去扶,怪罪磕碰孩子的事物
孩子不小心摔倒時,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把孩子扶起來,而且有些家長會把孩子摔倒的原因,怪罪在磕碰他的東西上,比如跟娃説“都怪這個凳子磕着了我們寶寶,媽媽打它”之類的話。雖然這樣做能夠暫時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卻容易讓娃養成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每一次摔倒都是因為其他因素導致的,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時間久了,可能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對以後的發展很不利。
堅決不扶,讓娃自己爬起來
現在很多家長奉行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娃從小就養成堅強、獨立的性格,所以對於這類家長來説,孩子摔倒以後,他們都會選擇讓娃自己爬起來,而不會主動去扶,甚至也不許其他人幫忙,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為止。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能太過極端,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還是要伸出援手才對。如果孩子每次摔倒家長都不聞不顧,可能會讓娃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形成了冷漠,孤僻的性格特點。
正確做法
先詢問情況
在孩子摔倒的時候,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孩子的情況,問他有沒有受傷,需不需要幫助。如果孩子被磕傷了,家長還是要趕緊扶起孩子,及時處理傷口才對,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可以爬起來,那麼家長就不要主動去扶了,讓他自己站起來,還能培養娃的獨立能力。
對孩子進行安撫
如果孩子摔倒後一直哭,可能是被突然嚇到了,所以家長將孩子扶起來後,還要對娃進行安撫,告訴他“沒關係,只是小小的摔倒而已,我們要克服它。”孩子才能養成堅強的性格。
總結經驗教訓
在孩子情緒平復了以後,家長要跟孩子一起總結經驗,告訴孩子走路時應該集中注意力,才能減少被絆倒的次數,既能讓娃長點教訓,還能讓孩子學會躲避障礙的方法。
孩子摔倒時,家長不要對娃放任不管,也不要急迫的去扶起孩子,而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選擇扶還是不扶,才是最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