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前些天,曾在醫院診室看到一個2歲多的小男孩,因為鬧情緒,坐在地上一直大哭。男孩的爸爸,坐在診室門口的凳子上,不停命令孩子,“不要哭了,站起來”,“男孩子,哭什麼呢”……

男孩就是不起來,依舊坐着哭,越哭越大聲。最後,爸爸站起來,轉身走開了,留下男孩自己坐在地上繼續哭。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孩子媽媽終於看完病出來了。她直接蹲下來,把孩子扶起來,抱抱他,並柔聲説“怎麼哭了?坐地上涼不涼?”。孩子終於止住了哭聲。

媽媽繼續説,“在醫院,不能大哭大鬧呢,會影響別人的……”。孩子在乖巧地聽着。

為什麼同一個孩子,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做法,卻有不同的效果呢?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正確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需先連接右腦,再整合左腦

因為孩子情緒的背後是有“密碼”的,以為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爸爸的做法,是想用命令和指責,想控制孩子停止哭鬧。

而這位媽媽,不管她懂不懂兒童情緒心理學,但她的做法卻是科學順應了孩子的“情緒規律”的,孩子鬧情緒時,首先需要的是安撫和安慰,等情緒過了之後,再跟他講規矩和道理,才會有用。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這跟人類大腦的結構以及大腦各個部分之間的協作有關。

腦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兩個部分,左腦是邏輯的、語言的、理性的,通常大人命令孩子、跟孩子講道理時,孩子就需要調用左腦來處理;而右腦是情緒的、非語言的,負責接收眼神、表情、語氣等信息,處理情感、情緒問題。

左腦和右腦之間依靠胼胝體纖維束鏈接。而孩子在3歲之前,右腦占主導地位。

據此,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出,為了引導孩子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父母需要先關注、聆聽和安撫孩子,跟孩子的右腦發生連接,引導孩子處理好情緒問題,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引導孩子使用左腦思考和分析,比如跟孩子立規矩、定邊界、講道理,甚至引導尋找解決方法等。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就像文章開頭中的媽媽那樣,她的一連串細節動作,扶起、抱抱、撫摸後背、柔聲問,其實都是在關注孩子的感受,撫慰孩子。

而不是像爸爸一樣,直接漠視孩子的情緒,強行跟孩子的左腦鏈接,企圖直接跟孩子講道理,這樣無異於“雞同鴨講”,結果可能就是孩子繼續哭,父親氣得走了。

再比如,你帶孩子去商場,他非要你幫他買某個玩具,不買就乾脆躺下在地上打滾。這時,很多人看着你,本能告訴你應該直接生氣地説他,“家裏都有那麼多玩具,還買什麼買?浪費錢,不買了!”然後你直接一走了之,讓他在地上滾。

但理性告訴你,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是,你蹲下,先安撫他,跟他説,“我知道你很難受,因為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如果你先起來,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再想想辦法。”

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了,你再跟他講為什麼不能買,是因為家裏玩具有相同的玩具,還是因為太貴了等等。這時候,孩子就能聽進去了。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孩子有負面情緒,放任、漠視、壓制都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遺憾的是,在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會像孩子的爸爸一樣,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有的父母會漠視/忽略孩子的感受,直接離開,覺得孩子有情緒只要冷處理,放一放,一會就過去了,他們不能利用這樣的機會,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幫助孩子察覺和掌握情緒的能力。

有的父母對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過於放任,認為孩子怎麼處理情緒都可以,任由他做出破壞行為也不不干涉,這就會讓孩子失去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機會。

還有的父母,習慣壓制孩子的情緒,孩子哭時,吼一頓,“哭什麼哭”,孩子鬧情緒,揚起巴掌,“再鬧試試”,結果孩子安靜了下來,但是他們也因為害怕懲罰,從此學會了“不動聲色”,封閉和壓抑自己的情緒。

若父母擅長處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情感、身心狀態放鬆、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而因為無需利用額外的精力去消化情緒問題,他們就會專注於自己的成長,成為一個身心更加健康和完整的人。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為人父母是修行,不斷提升察覺孩子負面情緒的能力

我們看到,在家庭中,一般媽媽會看起來比爸爸耐心、細心體恤孩子的情緒,這是為何呢?其實從心理學上,有以下兩個原因:

1、父母對孩子的愛意,是在日益照顧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也許相對爸爸,媽媽照顧孩子多了,跟孩子的感情更深,就算沒有心理學理論基礎,她會在下意識中,相信自己的直覺,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時,第一時間先抱抱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跟他講道理。

作為孩子的媽媽,平時要多鼓勵孩子的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多陪伴孩子。如果爸爸剛開始,和孩子在一起不知道幹什麼,媽媽可以直接告訴他怎麼做,比如和孩子做親子閲讀,和孩子玩什麼親子游戲等。平時看到好的育兒書籍,也可以和孩子爸爸分享。讓孩子爸爸在和孩子的互動中,逐漸增加感情。

2、由於很多爸爸小時候都受到過當時主流的“偽堅強”和“偽理性教育”影響,他們自己小時候哭泣或者有負面情緒時,經常受到父母的漠視和壓制,所以,造成他們自己為人父後,不僅經常回避自己的負面情緒,且遇到孩子有情緒時,他們也比較難察覺孩子的情緒,傾向用迴避、漠視甚至壓制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情緒。就像文章開頭的爸爸那樣。

作為孩子的爸爸,要多反思自己在童年時期,受到的教育方式中呈現出來的問題,且從現在起,開始有意識去察覺情緒、認識情緒和學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採用正確的方式處理。

俗話説,育兒育己,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在育兒路上,父母要善於與孩子共同成長,才能越來越能勝任為人父母的職責。關注@艾羊育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1 字。

轉載請註明: 男孩診室大哭,爸爸讓不哭無效,媽媽抱抱卻好了:孩子情緒有密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