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第一次做腸鏡,她就“中了500萬”——年過40,這個檢查不能少
作為一個消化內科醫生,建議朋友們做胃腸鏡,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當然,有更多的人聽從了醫生的勸告,及早發現了隱患,拆除了定時炸彈。
阿姨姓張,今年61歲,退休小學老師。
數月前開始出現大便稀溏、不成形,還總是粘在便池壁上不容易沖走,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不適。
一個賣保健品的自稱是醫生的人,説她是“濕氣重”,要除濕,哄着她買了數萬元的保健品。
誰知,幾個月過去了,張阿姨的“濕氣”反而越來越重,大便次數開始增加,一天要上四五次廁所,還總有解不淨的感覺。
兒子瞭解情況之後,力勸媽媽到正規醫院做一次檢查,老太太很是固執:“能吃能喝能拉,做什麼檢查呢?”
可是在幾天前,張阿姨發現大便帶血,以為是痔瘡犯了,吃了2天痔瘡藥,也不見效,也感覺不太對勁,才在兒子陪同下來看。
接診醫生經過詳細問診和腹部檢查,強烈建議立即做腸鏡檢查。
5月18日上午,一臉不情願的張阿姨,終於躺到了檢查台上;然而,內鏡檢查結果令人不勝惋惜!
腸鏡可見:
直腸距肛7-10cm處,可見直徑約5cm的環周佔位性病灶,質脆易出血,致腸腔狹窄,腸鏡勉強通過,內鏡診斷為直腸癌。
張阿姨的腸鏡圖片:腫瘤已經侵犯2/3腸腔
我們楊主任惋惜的説:“這又是一個諱疾忌醫耽誤的病人,雖然不是晚期,因為離肛門比較近,看樣子也無法保肛了!”
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要等有症狀再來做腸鏡大腸癌(包括直腸癌、結腸癌,統稱結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或者乾脆沒任何症狀,或者只表現為斷續便血、腹瀉或便秘,或者像像張阿姨這樣的,僅僅有大便不成形等,並沒有特異性症狀。
而這些症狀很容易誤診為痔瘡、肛裂、慢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秘等疾病,而不能引起患者甚至醫生的足夠的重視。
所以,臨牀上大腸癌的誤診率達41.5%,其中青年人結腸癌的誤(漏)診率高達72.8%-80%;
而超過80%的低位結腸癌和直腸癌被誤診為痔瘡!
一旦出現了較為典型的症狀,往往預示着病情已經不再是早期了。
所以,不能等症狀明顯才想起檢查,中國古語有説:不能渴而掘井,要未雨綢繆,才能真正防患於未然。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做腸鏡合適呢?40歲前!我們一般建議,對於一般風險人羣,無論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要在40歲前做第一次腸鏡檢查。
為什麼非得是40歲呢?
原因在於:95%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而息肉演變為腸癌需要5-15年時間;
我國大腸癌高發年齡是55歲以後,那麼55歲-15年=40歲;
也就是説,在40歲時候,對大多數人來説,還僅僅是一枚息肉,切掉並定期複查就不會得腸癌了;
退一步講,及時癌變了,也極有可能就是一個早期癌,完全可以腸鏡下根治。
所以説,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只要及時做一次腸鏡檢查,就能有效預防!
有以下症狀的要立即檢查腸鏡沒有症狀要做腸鏡檢查,那麼有了症狀就更要立即檢查!
1、便血
無論什麼樣的便血,都不要自己隨便定義胃“痔瘡、上火”,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判斷!
2、大便習慣改變
近期無原因發生排便習慣、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或者腹瀉便秘交替。
3、大便變形
如果癌腫突出在直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的大便往往變細,變形,可呈扁形,或凹坑,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痕。
4、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粘液便
部分患者以腹瀉為首發症狀,患者每日排便次數增多,可為粘液血便、粘液濃血便,可伴有裏急後重感,大便排不淨感。
5、排便疼痛
約有50%的直腸癌患者排便時有疼痛感,程度有輕有重。
6、腹痛
中晚期大腸癌如發生在右側大腸則會產生右腹部鈍痛,有時出現餐後腹痛。左側結腸癌常併發腸梗阻,時有腹部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大便困難等。
7、腹部腫塊
多見於右腹部,是右側結腸癌的表現之一,提示已到中晚期,腫塊表面可有結節感 ,一般可以推動,但到腫瘤晚期時則固定,合併感染時可有壓痛。
8、乏力、貧血、消瘦
由於腫瘤生長的消耗、長期慢性的便血,患者可以出現臉色蒼白、乏力、頭暈、消瘦等貧血症狀及低熱,進行性消瘦,肝腫大、浮腫、黃疸和腹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