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去年9月寶爸換工作,剛好還有7天年假就沒休完,恰好全職帶寶寶的我想出去遠一點的地方旅行,所以一家三口去了湖南旅遊。在爬天門山的時候,有些人看見我們抱着孩子,會探過頭來看,説,“小小年紀就跟着爸媽爬那麼高的山,真不容易。其實孩子這麼小,景色再美他也記不住啊。” 相信不少父母都很願意經常帶孩子出去“浪”,也能克服旅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但一聽別人説,孩子小沒記憶去旅遊沒意義,計劃就擱淺了。確實,我們很難記得一兩歲的事,但即使是嬰兒,經常帶他出去浪去旅行,對大腦發育來説意義非凡。
哈佛女校長德魯·福斯特認為,“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廣度的起點”。常帶孩子出去浪,拓展的不僅僅是他的眼界,還有他的大腦。
大腦的發育始於神經細胞的增加,從出生那一刻起,腦神經細胞就不斷形成並傳遞信息。孩子的神經元好比修建高速公路,你創建的道路越多,能通往的地方越多。經常使用的公路,不但通行無阻而且會越走越快捷還有被擴建的機會,而那些不常使用的道路就會荒廢遭到破壞。而在孩子大腦成長的過程中,會有進行兩次“突觸修剪”,大腦的神經元一旦發現你不再使用這些神經元,就會把它清除掉。
腦神經細胞一般會在3歲達到最高峯,然後逐漸放慢增長速度,並在4歲左右開始進行“突觸修剪”,可見0-3歲時孩子大腦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從育腦的角度來講,旅行的意義不在於孩子是否記得他看過的風景,而是旅行當下引發他們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笑顏逐開。記得兒子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龐大的飛機,他開心地手舞足蹈嘴裏不停唸叨“飛飛(機)”;走近浩瀚的大海,他會痴望一朵朵拍過來的浪花;當林間的猴子跳上嬰兒車搶水果吃時,坐在車上的兒子只會笑着好奇地看着眼前的猴子,一點也不驚慌。
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瑪格特·桑德蘭博士認為,“家長在假期帶孩子出去旅行,不管探索自然界還是看名勝古蹟,都能激活很多大腦的關鍵區域”。帶孩子去別的地方浪,他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感受不同的文化、語言、藝術、氣味、温度、聲音、不同人的面孔。哪怕是還不會説話的嬰兒,看到不同的風景與人文,他的神經也會產生極大的熱情,他的器官也在隨時吸收這些新鮮而美妙的信息。大腦的神經元接收這樣的刺激,會創建更多有用的神經元,建立起更合理而高效的信息網。
簡單來説就是,家長常帶孩子出去浪,可以撩撥不同領域的神經元,繼而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而那些常常呆在家裏的孩子,大腦深層的神經元沒獲得足夠的刺激, 所以專注力會相對較差,IQ也差強人意。
雖然帶低齡孩子出去旅行,大人多少會受累,但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4歲會迎來第一次“突觸修剪”,把那些沒有刺激到的腦細胞清理掉。雖然大腦在任何年齡都具有“可塑性”,但孩子剛出生的頭幾年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以“孩子太小,什麼都記不住”為理由,拒絕帶孩子出去“浪”,那你會錯失一個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的機會。
6歲之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即使嬰幼兒也能從眼前如畫的風景獲得“圖像記憶”,從五官輸入的大量信息也留存心底,日後這些記憶片段也會在某一刻悄然出現。如果擔心寶寶太小,舟車勞頓容易水土不服,3歲之前可以在家附近的地方開展一日遊。3歲之後孩子一般都有記憶了,而且能走能跑,跟大人吃一樣的飯,遠途旅行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