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的飲水水源水質容易造成污染。無論是洪水災害,還是城市內澇的發生,都會對江河湖泊水質、水庫水質,乃至地下水質,甚至是對自來水水質的供應都會產生惡化影響。
為什麼水災後易發生疾病?
水災造成的淹沒、浸泡等污染飲用水、食品,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災區衞生條件差,病媒生物與人接觸機會增多,因此,水災後容易發生疾病。
水災後容易發生哪些疾病?
容易發生霍亂、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鈎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此外,感冒、浸漬性皮炎(“爛腳丫”、“爛褲襠”)等皮膚病、溺水、觸電、中暑、外傷、毒蟲咬螫傷、毒蛇咬傷、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等也較常見。
洪澇災害對生活飲用水產生什麼影響?
在洪澇災害期間,飲用水源的污染一般具有如下特徵:①渾濁度高,含有大量泥沙;②受人畜糞便污染,細菌孳生,當人口密度大時,問題更為突出;③垃圾、糞便、動物屍體、各種雜物進入水體,有機污染嚴重,高温氣候時,水體易腐敗;④農藥、化肥、工業廢物等化學品衝入水中,並可能有有毒物質存在。致病微生物污染、水質感官性狀惡化和有毒物質污染是洪澇災害期間影響飲水衞生的三大主要因素。
防汛期間飲用水衞生要求是什麼?
汛期期間飲水衞生要求是防止災區介水傳染病爆發流行,防止化學污染引起急慢性中毒,保護災民身體健康。各災區應儘可能執行《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5749-2006),對微生物污染嚴重的水源,飲水中餘氯可採用世界衞生組織推薦值0.7mg/L,對水源選擇和處理條件受到限制的災區可適當放寬“感官和一般化學指標的要求。
洪水期間的飲水水源如何選擇與處理?
1、水源的選擇與保護
(1)在洪水淹沒的地區,應在上游水域選擇飲用水水源取水點,並劃出一定範圍,嚴禁在此區域內排放糞便、污水與垃圾。
(2)在內澇地區,應劃出水質污染較少的水域作為飲用水取水點,制止在此區域內排放糞便、污水與垃圾。
(3)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壞或污染嚴重時,應立即按要求選擇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口。
(4)分散式供水儘可能利用井水為飲用水水源。
2、飲用水的處理與消毒
(1)澄清:取水後將原水放置,較粗大顆粒物可在數分鐘內自然沉澱去除。
(2)過濾:如缺乏水處理藥劑時,可採取慢沙濾池或家庭沙濾缸。
(3)混凝:在源水中投放混凝劑可大大加快水中懸浮物質的沉澱。一般用的混凝劑有硫酸鋁、明礬(硫酸鋁鉀)、硫酸亞鐵、三氯化鐵等,這些淨水劑應儲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防止潮解失效。常用的方法是50公斤水加明礬2.5-4克或每桶水(約25公斤)加花生米大小的明礬一粒,攪拌1-2分鐘,靜置10分鐘左右,使水澄清。
(4)消毒:經上述混澱沉澱和過濾的水中病菌已大大減少,但仍不能保證符合衞生要求,尚需進一步消毒後才能成為安全飲用水。
將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滅菌方法!
常用的臨時供水方式有哪些?
(1)瓶裝水運輸方便,水質安全,可用來解決應急飲水問題。
(2)在道路交通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利用水車送水,水車空間密閉,相對衞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水車供水時,需由專人負責,並注意飲水消毒,確保水質衞生。
(3)建立臨時水處理設施。根據水源水質情況選擇適宜的水處理設備。
(九江市疾控中心供稿)
來源:潯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