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與黑洞的討論,一直都是大家討論的焦點,而這其中霍金的觀點更是受到大關注,而近日霍金公開博士論文更是讓很多粉絲開心不已,現在可以下載來看!據國外媒體報道,如果想知道當霍金還是博士研究生時,他是如何看待宇宙的,以及他的黑洞理論是如何形成的話,那現在就可以直接查看了!
據報道,霍金已經將他的博士論文在線發表(鏈接:https://www.repository.cam.ac.uk/handle/1810/251038),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獲取。霍金希望這一舉動能在激發公眾興趣的同時,也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他説:“我希望啓發世界各地的人們,使他們仰望星空,而不是隻看腳下。”然後消息宣佈後12小時,該論文就被閲讀超過6萬次,致使劍橋大學網站服務器癱瘓了。
無需贅言,想要讀懂這份1966年的論文並不容易。1965年,羅傑·彭羅斯提出理論認為,假設恆星在生命末期塌縮為黑洞,則不論它原本狀況如何、怎樣塌縮,它都會在黑洞中心塌縮成一個密度無窮大、曲率無窮大的時空奇點。霍金由此得到啓發,將同樣的想法應用於整個宇宙,並逆轉時間方向,設想一個密度無窮大、曲率無窮大的時空奇點向外爆炸,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這也是他這篇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性質》研討的論題。霍金用宇宙的膨脹來挑戰已有的引力理論,並提供了一個引力輻射和宇宙膨脹的模型,指出時空奇點是“不可避免的”。
無論你是否打算閲讀,霍金的這篇論文都有眾多的關注者。英國劍橋大學10月23日發佈聲明稱,世界上最知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24歲時的博士論文已經在網上面向全球免費開放。劍橋大學稱,在他們的公開文獻庫中,這篇論文是“需求最多”的文獻,收到了“數百次”請求。報道説,劍橋大學在網上公佈霍金的博士論文之後,由於下載的人數太多,一度導致網站系統崩潰。從現在開始,所有的劍橋畢業生都必須提供論文的數字版拷貝,而校方鼓勵他們將論文公開。霍金的舉動或許也給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帶來了信心,讓他們知道不必害怕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
先不説別的咱先看看霍金的預言表
2032年 世界末日
2050年 人類移民火星。
2100年 人類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
2215年 地球將面臨毀滅。
2600年 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
先説第一個世界末日吧
霍金預言説世界末日有很多種原因,最主要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用的核武器導致人類無法生存、温室效應海平面上升導致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縮小,從而人類文明崩盤,世界末日由此開啓。
但許多學者認為霍金的提出的世界末日並不是學術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所以讓大家不必恐慌,而地球資源的不斷消耗乃至枯竭,環境的惡化,國家地區利益爭端才真正是毀滅地球的原因。
第二個人類移民火星
因為世界末日是無法避免的,而只有火星移民才能解決,但是要在火星定居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如何送過去和如何活下去的問題,不過還有34年的時間,時間會給我們答案,而我們也能等到那一天。
第三個 人類進去太空發現新人種
外太空又稱為宇宙空間。應該意思是人類的活動範圍已經全面進入太空中,包括銀河系和其他星系,從而發現新的生命、新人類(當然對於新人種來説地球人也是新人種)。這是遲早的事情,人類太空事業發展迅速,對外探索的步伐只會越走越快,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第四個 地球自我毀滅
也就是説199年後的今天,地球已經在自我毀滅了,但是會不會涅槃重生就不得而知了。據權威機構計算地球上石油目前還有1370億噸,年開採量30億噸,還能開採40-50年,煤炭資源10萬億噸,但可供利用的只有7000億噸,年開採量34億噸,可以用205年,還是可以撐到自我毀滅的,而且還可以趁着沒毀滅帶去火星。(當然這個數據也不絕對,或許新技術的發現能解決能源問題),地球上很多資源在還沒到自我毀滅的時候基本上都用完了。
第五個 地球變成了火球
這個我真是認為他是胡説八道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蝙蝠魔”:霍金也是看了UC才知道自己有説過這些話
網友““正人君子””:一個殘廢秀秀存在感而已!2032年都世界末日啦,何來的2050年移民火星!
網友“無可置疑◆”:胡説八道
網友“西安用户66xxxx658”:小編哥,你不先普及一下自己的科學知識在發表自己的言論,地球毀滅時一定是個火球,原因是太陽先毀滅,太晚變成白矮星時會出現膨脹,地球會被其吞沒的你知道嗎?
網友“重慶用户66XXXX658”:這貨一直都在胡説八道
網友“冰凍美年達”:對一個病人不能太嚴格,病已上腦,休息吧
網友“摯愛”:我預言霍金這個貨一輩子站不起來
網友“火柴”:我預言小編在未來幾年還會繼續以我霍金的名義胡編賺稿費
網友“wo”:霍金已經患有老年痴呆症了
網友“我送你花”:搞笑?能説話?有自己的意識?彷彿逗我?就個工具而已,真把他當個人物,就是自己傻了。
(2017-10-10)
我們大家都知道,霍金他身患帕金森綜合症,雖然他被疾病纏身,但是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宇宙、黑洞、量子力學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現在,從國際空間站發來了賀電,他們的一項研究可能會給霍金帶來福音。
空間在早在2010年的時候,就開始了一項非常特殊的實驗,而這一項實驗或許將會對於帕金森綜合症提供非常重要的線索。
當時,研究人員將帕金森氏症最重要的蛋白質“LRRK2”送達空間站,在這種微重力的環境下,會對“LRRK2”提供更好的測試。
LRRK2的存在可以修改其他蛋白質的信息,讓這些人羣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而研究人員則是打算在空間站裏面研製出能夠抑制這種蛋白質的藥物。
在開始研究藥物的之前,他們還需要知道這些蛋白質的精確結構。其中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實驗室器皿生長出LRRK2晶體,而由於地球重力的存在,在地面上獲得這種晶體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而國際空間站進行的這一項研究,則是希望在太空當中微弱的重力環境下,能夠讓晶體生長得更大,缺陷更小。
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將會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培養LRRK2晶體,之後就會把它送回到地球,通過X射線對其進行研究以及分析。
目前,帕金森氏症還沒有任何的治療方法能夠阻止或者是逆轉它的發展。不過,如果空間站的這個實驗能夠成功的話,那麼對於霍金以及其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來説,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如果你覺得有趣的話,那就把它分享出去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喜喜”:霍金得的是運動神經元病!
(2017-10-16)
一直以來大家對於霍金的預言肯定都是非常的關注,因為霍金作為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天文學家還有物理學家,一直以來都給大家提供了非常多的關於外太空比較珍貴的數據,而且還有很多霍金預言也讓很多科學家深信不疑,近日霍金預言表示,人類將來如果想能夠繼續生存,就必須要離開地球,才可以讓人類的生命的延續。
霍金表示因為我們目前可以想見很多種非常艱難的挑戰,在未來各種挑戰當中,人類如果想能夠延續生命,就必須要能夠找到承載人類生命延續的星球,必須要能夠在太空當中找到一個適合移民,並且能夠讓生命更好延續的星球,這樣才能夠讓生命繼續的發展,這樣的言論讓很多人感覺到非常的驚奇,因為現在不少人認為霍金的預言都是假的。
其實對於霍金的預言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預知真假,因為霍金的很多預言都是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後才能夠有認證的標準,所以這就讓很多人感覺到不可靠,而且不少科學家也經過天文數據來進行預測和計算,其中霍金的很多預言都沒有達到實際的認證標準,對於真偽性來説,也具有讓很多人感覺到疑惑,不過霍金認為人類生命如果想要發展,必然是需要離開地球的。
因為對於不同星球的生命體來説,霍金認為人類在地球上才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但是轉移到其他星球肯定會面臨很多的挑戰並且威脅,尤其是地球的壽命也將面臨終點,所以人類必須要將自己生命延續的出路找好,這樣才可以讓地球在毀滅之前,能夠讓人類得以生存,也可以讓人類不會被滅絕。
霍金認為人類所居住的星球在下一個1000年就會發生毀滅性的災難,所以霍金認為在未來的各種災難和基因改造病毒以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終將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所有人類轉移生存的星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可以讓人類的生命不會被滅絕,也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在另外一個星球繼續生活。
(2017-10-18)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張麗 通訊員袁瑞雪)日前,第八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頒獎典禮暨“現代經濟與金融研究中的歷史維度”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瞭解到,共有三篇博士論文獲第八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每篇獲獎論文獎勵10萬元、獲獎者導師獎勵2萬元。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瞭解到,中國人民大學李黎力(博士論文《明斯基經濟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羅煜(博士論文《論經濟從貨幣化向金融化的轉型》)、湖南大學胡榮尚(博士論文《我國中央銀行溝通對公眾預期的影響研究》)榮獲第八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三位獲獎者的導師——賈根良教授、貝多廣教授和張強教授獲第八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導師榮譽獎。
“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由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A·蒙代爾(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黃達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創設,每兩年評選一次。該獎項原為“黃達-蒙代爾優秀博士論文獎”,後更名為“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
“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的獎金標準為:每篇獲獎論文獎勵10萬元、獲獎者導師獎勵2萬元。設立該獎的宗旨是推動中國經濟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經濟學科研究;搭建經濟學特別是財政金融學科領域博士培養的國際交流平台;倡導兼容幷蓄、嚴謹求實的學術品格;激勵更多的傑出青年學者為新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聰明才智。
(2017-10-17)
霍金在印度發表演講時,曾大膽預言,人類不但會於未來100年內在其它星球建立新的生存基地,而且還會在此後的一個百年內或更早些,利用基因科技改良現有人種。同時他認為人類在未來數百年內,將會在子宮以外的地方培育胚胎。
那麼,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在智利六千多米高海拔的地方發現的藍色人算不算新人種呢?
藍種人是一種渾身呈藍色的人,生活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由於終年氣温在零下40至50攝氏度,為了抵禦寒冷,這種人體內不得不大量合成血紅素,過量的血紅素充斥在大大小小的血管中,使之皮膚呈現藍色,成為藍色人。
目前,科學家研究藍色人種的成因以及藍血人種是否應該作為一個新的人種列入人種的分類中去,仍存在着爭議。藍血人究竟是由正常的人類,因其特殊的生存環境導致的血液變異而形成了藍血人,抑或他們只是一種特殊人種存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目前,地球人類的DNA以極快速度變得更加複雜,未來人類出現新人種應該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霍金預言2100年地球將會出現新人種,就完全沒有將藍色人的研究包括在內,目前還沒有確定藍色人是不是新人種。霍金如此預言,無法讓人信服。
(2017-10-13)
霍金,一個在全球物理學界有着舉足輕重的頂級科學家,大家都知道他在黑洞領域以及高等物理學上的建樹,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高度。雖然其身體有着行動不便的缺陷,但是一點都不影響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給我們世人樹下了一個身殘志堅的偉岸形象。
不過,近日霍金先生在上電視節目時卻説,他自己不是活着的人口裏面最聰明的人,他也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員,因為只有失敗者才會自吹自擂。
當然在如今的科學界的確只有很多對我們人類事業做出一番巨大貢獻的人,在他們這羣人中有的是一心一意的為研究而生,當然也有的是沽名釣譽一輩子的偽知識分子,畢竟不同的人都披上學術研究者的外衣,就會讓外界難以辨認。
從最近一百年的科學家的歷史事蹟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學者在一生中都是孜孜不倦的研究態度,為人類的科學事業貢獻了他們窮其一生的力量,同樣的也有道貌岸然的虛偽的人,喬裝成謙謙君子。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
就拿霍金先生來説,雖然上天給了他殘缺的身體,但是他的思想邏輯都是比較清晰的,不會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才會研究到科學如此高端的領域中。在本次的電視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有着很強科學事業心的研究人員帶着一絲善良的笑容,在電視中給觀眾做出了一系列的演講,是當下浮躁年代大家都需要學習的代表。
做科學,並不是去為了得到高級的地位以及獲得一筆豐厚的金錢,這跟諾貝爾獎的初衷是很相同的,諾貝爾先生之所以設立下這個獎項,並不是給他們巨大的金錢誘惑,而是一種用這種適當的物質激勵全球的科學家來推動我們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
所以,在喧囂的年代,選擇一方淨土去研究自己的科學事業,是一份難得的可貴,就像霍金先生所言,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研究人員,只有失敗者才會自吹自擂。
(2017-10-11)
蟲洞:穿越第四維的通道。
霍金認為,時間旅行意味着我們要經過第四維,即時間。科學家們所設想的蟲洞是穿越第四維的一個通道。霍金説,蟲洞就在我們周圍,只是小到人類的肉眼無法看見。
宇宙中的萬物都會出現小孔或者裂縫,這種基本規律同樣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着細微的裂縫和空隙。
比分子、原子還要小的空隙被稱為量子泡沫,蟲洞就存在於量子泡沫中。有朝一日,人類也許能夠捕獲某一個蟲洞,將它放大到足以使人類甚至宇宙飛船從中穿過。
但霍金認為,蟲洞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原因就是反饋。一旦蟲洞變大,大自然的輻射物便會進入,最終形成一個環路;反饋變得如此強勁,以致最終摧毀蟲洞。
黑洞:天然的時間機器。
霍金説,時間就如一條河流,在不同的地段會有不同的流速,而這正是實現通往未來之旅的關鍵。銀河系中最重的天體--一個質量相當於400萬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可以明顯地降低時間流逝的速度。
霍金認為,它就像是一部天然的時間機器。如果一艘宇宙飛船繞這個黑洞運行5年時光,返回地球時會發現已過去了10年。但這種時光旅行的方式也存在問題:接近超大質量黑洞的危險太大。
光速:時空旅行的關鍵。
霍金指出,如果我們想踏上未來之旅,那麼速度必須加快。如果人類能夠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麼,宇宙飛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最快的法則,而致使艙內的時間放慢。
霍金設想出一艘大型極速宇宙船,其速度是人類歷史上速度最快的載人飛船“阿波羅”10號(Apollo 10)的2000倍。在太空飛行數年後,飛船將到達其最高速度--相當於光速的99%。在這一速度下,在船上待1天,就相當於在地球上度過1年。
船上的乘客變相地飛向了未來,實現了時間旅行的夢想。
霍金表示,他相信人類最終將利用掌握的物理學知識,成為穿越第四維的真正旅行者。
在解析來,霍金先生詳細論述了關於他對時間以及思維空間等的思想,他認為時間旅行是絕對可行的:“時間旅行一直在科學界被認為是歪理學説,但我認為不應該因為時間是永恆的這一規律被打破,而讓我們感到恐慌,我非常痴迷於關於時間的探討,想見到瑪麗蓮夢露,想見到伽利略如何利用望遠鏡觀察太空,也許我還能見到宇宙的開始以及結束。”霍金隨後描述了第四維空間的概念,這一概念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已經做過描述,長度、寬度、高度和時間構成了四維空間的概念。不過雖然這一理論目前被多數科學家接受,但如何到達第四維空間卻是一個難題,因為目前人類的極限速度距離光的速度相差太多太多,多到可以忽略不計。對於如何解決這一難題,霍金認為蟲洞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侽Ren灬雙瞳之間霸氣十足”:很有可能,黑洞就是時間機器
網友“界主/bs”:我也經常做夢去了個仙俠世界,那個世界與現實世界又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修仙修神,與高科技並存
網友“阿道夫、希特勒”:霍金:我可沒説這句話
網友“紅河州用户66xxxx658”:沒有看文章直接評論了,來聊親身體驗。有一次做夢我視乎進入過蟲洞去到個未知世界,我成為一代大俠。想怎麼飛都可以。很厲害。霍金果然是一代神人,科學家。
(2017-10-14)
上月22日,《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後,該片導演畢志飛發文討伐豆瓣,但引來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線緊急撤檔,電影最終收穫220萬票房。
畢志飛以一敵眾的勇氣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行事風格,讓人們好奇,這究竟是何方神聖?
點開他的個人簡介,我們得知,他是北京電影學院碩士,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
簡介中還有一句極為亮眼的話:“撰寫了博士論文《藝術與商業融合的不懈探索——馬丁·斯科西斯導演研究》,被譽為是國內對美國導演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為全面、深入的一項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這幾個字眼後,我們今天的槍手灰狼坐不住了,作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忠實擁躉,他在孔夫子舊書網裏找到了這篇論文,並讓店家寄了順豐到付。畢志飛挺厲害,足足寫了172頁,讀完後,我們的灰狼整個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運工畢志飛
作者|灰狼
作者簡介:與畢志飛同為電影學博士,被電影耽誤了半生的理工科碩士,現為西南某高校教師,曾在加拿大遊學,運營【映畫台灣】的三個臭皮匠之一。目標是未來能躋身畢志飛一代的導演行列。
十一黃金週,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線的新片,而是一個來自湖北襄樊的快遞。
這份快遞裏裝的,就是傳説中迄今國內最權威的馬丁·斯科塞斯論文,它的作者叫畢志飛。
作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忠實粉絲,我對這篇論文渴望已久;作為一名電影學博士,我對畢志飛先生惺惺相惜;作為同在海外遊學過的一份子,我對他走訪美國各大高校和電影機構的經歷深感興趣。我希望能在這篇劃時代的論文中找尋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從中讀到更別緻的觀點,為此我齋戒三日、沐浴薰香,方才捧起這傳説中的論文。
但是,當我翻開論文第一頁,畫風就突然不對了。
饒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沒料到畢志飛博士竟然是個“搬運工”,在我們這一行,研究電影史的博士們都戲稱自己是“史料的搬運工”。搬運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級一點的是外文資料搬運工,中間的是故紙堆搬運工,再次之是二手資料搬運工,而畢志飛是百度百科搬運工。
我記得在母校的電影學碩士班,同學們為了爭搶寫哪個導演而吵得面紅耳赤。他們的論文我看過不少,除了頁數少點之外,都比畢志飛的這篇寫的好。
有一點我可以確定,如果我當初把一個導演研究的選題送到導師那裏,被當場斃掉是小事,沒準還會被踢兩腳。
博士論文寫導演研究是個不成文的禁忌,因為導師擔心我們寫成毫無營養的加長版碩士論文。我周邊的博士們沒人敢這麼幹,能幹出這事的,我只見過畢志飛。
然而畢志飛先生,竟然在我們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通過了導師首肯,通過了博士開題,還通過了最後答辯。
更恐怖的是,在拜讀完整篇論文之後,我吃驚地發現此君電影史視野、理論素養、甚至外語水平都低於一個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線(我暫且不提他那讀不通順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個從北京電影學院考入北京大學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間凝固了。
作為一名博士,最基礎的應該是蒐集文獻的能力。在這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部分,中文圖書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獻9部。嗯,只有9部,於是我試着把他所有的英文註釋摘錄出來: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頁、22頁、53頁、94頁、111頁)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頁)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頁)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頁、32頁、103頁)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頁)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頁、98頁)
這6部外文書的13個引注,就是畢志飛所有的外文引用了,這些註釋大都是些無關痛癢的瑣碎信息,基本上是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對!不應該是9部外文書嗎?其他的跑哪兒去了?
我前前後後核對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書的引注,參考文獻上的1、6、8條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議了!
如果按每頁兩個註釋來計算,畢志飛140頁正文中的註釋總量應該不低於260個,13個英文註釋,按比例來算不到5%。
我想説,很多中國電影史的博士論文,外文註釋率也能超過5%。
畢志飛博士怎麼也算是喝過洋墨水的人啊,何況他的這篇文章“得到中國留學基金委的資助,期間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電影電視廣播系做了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走訪了美國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環球電影製片廠等著名美國電影院校和機構”。有這些讓人眼饞的天時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數據……
這讓我開始懷疑國外學術環境,也開始懷疑人生。
外文的論文、雜誌、報紙文獻總該有點吧?有點外文網站鏈接也行啊!然而參考文獻裏一概沒有。那個,別告訴我一個留洋的博士不會使用國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專業研究馬丁·斯科塞斯的學者,連我都知道在畢志飛寫博士論文的2010-2011年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外文讀物業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羅傑·伊伯特所寫的馬丁影評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電影手冊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畢志飛在文獻綜述中是這樣寫的:“在著作中,在國外大約有十本關於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於藝術分析,也有的偏重於美學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於上個世紀,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國肯塔基大學出版社的美國學者馬克·科納德寫作的《馬丁·斯科西斯的哲學》,之後到目前並沒有新著問世。”
當真是睜着眼睛説瞎話的畢志飛!
真相是,在畢志飛撰寫博士論文的時間點,關於馬丁·斯科塞斯的國外出版物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間出版的英文書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薩斯大學圖書館沒找到,也拜託在美國亞馬遜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為羅傑·伊伯特關於馬丁電影的影評集,2008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還有像古拉爾尼克與斯科塞斯合作的《藍調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經在內地翻譯出版,畢志飛竟然直接選擇無視之。當我翻回“論文創新點”部分,我又發現畢志飛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對斯科塞斯的電影音樂做“一定的摸索和嘗試”。
我極少見國內電影學者研究電影音樂,當真是勇氣可嘉,然而當我讀到相關的部分,發現畢志飛竟然連《憤怒的公牛》中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間奏曲這樣通俗的例子也舉不出來。
讓人哭笑不得的畢志飛!
《藍調百年之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如此來説,畢志飛這篇論文基本上就是對國內舊有的中文資料文獻的堆砌了。
即使這樣,這篇文章堆的也很沒水平。
我不喜歡揭人傷疤,我只説事實。
整篇論文164頁,主幹部分有5章,第一章寫老馬生平(28頁),第二章是劇作和敍事(19頁),第三章為視聽語言(28頁),第四章是所謂的美學文化分析(28頁),第五章是關於中國電影的思考(24頁)。
換句行話來説,這就是典型的學術八股,酸腐臭氣撲面而來,分類框架之野蠻粗陋,估計連電影學碩士們看到都直搖頭。
畢志飛在論文中將馬丁·斯科塞斯定義為“商業體制內的作者導演”,通篇都在圍繞“藝術與商業的融合”這一含糊命題做文章。按我説這樣的導演多了去了,弗蘭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華德·霍克斯、奧遜·威爾斯、曼凱維奇他們統統都是。
圍繞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極其重要的線索也被畢志飛先生無視了,比如説他曾經深受美國地下電影和實驗電影的影響——馬丁曾無數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對自己的影響,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強的實驗傾向。
別告訴我你真的懂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個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將傳統類型和現代元素、將古典敍事和現代電影技法進行綜合的那個人。
斯科塞斯的電影的確有很多的現實主義元素,但是能將《紐約,紐約》和《純真年代》這樣的影片也解釋成現實主義(第42頁)的,我只見過畢志飛!
我只能期待畢志飛博士從理論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畢志飛在運用敍事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和接受美學等理論的時候,頻頻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獻。我可以列舉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視美學》、童慶炳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教程》、宋家玲老師的《影視藝術心理學》,僅上述三本書的引用數量就超過了全註釋的5%。
這些本科教學課本固然經典,然而一個博士對本科教材有如此強烈的依賴感,那麼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麼。(我不是瞎説,我只是按照畢志飛的邏輯運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頁,畢志飛是這樣表述的:“依照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如果要對意大利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進行一個分析的話,那就是崇尚藝術,而且崇尚現實主義理念。”
我也可以這麼説,如果要對畢志飛的無意識進行一個分析的話,那就是在黑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個高級黑。
畢志飛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與勞拉·穆爾維的窺淫癖式凝視頻頻套在斯科塞斯頭上(通常這都是電影學博士們在論文寫作中極力要避免的傾向),那麼我也可以把肛門期壞乳房這些套在畢志飛頭上。
同樣是法國片,《朱爾與吉姆》《廣島之戀》後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後的括弧卻用了英文。
我想一個電影學博士一定是很懂視聽語言的,畢竟常常拉片子嘛,何況還是十年磨一劍的導演。
畢志飛很努力,在文中貼了不少截圖,親手畫了部分影片的機位圖(畫的當然是奇醜無比)和分鏡表,但是我沒搞懂他忙活這麼多有什麼實際效果,除了湊頁數。
畢志飛手繪的《禁閉島》機位圖。
文中是這麼總結的:“複雜的鏡頭調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和影片內容很好地統一在一起,有效幫助了主題與故事的傳達”。
這種話都是廢話,這種所作所為,就是在注水。如果視聽語言掌握的好,他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就不會如此捱罵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窮街陋巷》《好傢伙》《純真年代》中的那幾個經典長鏡頭,這些段落早就是婦孺皆知的課堂教案。
我説你至少得提一下《憤怒的公牛》《好傢伙》裏出色的滑動變焦(Dolly Zoom)吧?
畢志飛接着寫道:“在《出租車司機》結尾特拉維斯大開殺戒的一場戲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長移動鏡頭,這種鏡頭角度在那個年代是很少應用的。”(第61頁)
然而熟悉電影史的人都知道,這種鏡頭在弗裏茨·朗和奧遜·威爾斯那個年代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萊塢電影的主將”一節中,畢志飛橫向比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來的人物生平讓我再次確認他是一個百度百科搬運工。
我到底發現了畢志飛的一項優點,那就是第五章“馬丁·斯科西斯藝術與商業融合的策略分析及關於中國電影的思考”的寫作。在這裏,他擅長的官樣文件和學術八股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這部分(至少有17頁)跟馬丁·斯科塞斯有毛關係?
有人説畢志飛不久要進廣電總局,我覺得這事很靠譜,那些罵他電影還想當導演的人你們得注意了!
還有,畢志飛先生寫東西的文風是這樣的:
短短四句話,三句話用“這部電影”四個字打頭,感情他跟老外説英文的時候,每句話開頭一定是I(我),一定是這樣的。
如果畢志飛先生要進電影局工作,日後行事恐怕還得更嚴謹一些。因為我在文章中不幸發現了幾處錯誤:
在第47頁他如此寫道:“影片(《賭城風雲》)的開始是一場汽車爆炸的戲,斯克西斯飾演的賭場大佬羅斯坦衣着光鮮地上了汽車,但隨後汽車發生爆炸。”然而,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這個角色是羅伯特·德尼羅演的。
在第85頁則出現了這樣的句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2010年《禁閉島》中的表演可以説是他繼憑藉《血鑽》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之後的又一新的突破。”
畢志飛博士竟然將小李子得奧斯卡的時間提前了9年。飛沙風中轉,小李子的梗從今天開始由你接了。
“對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項研究”,《藝術與商業融合的不懈探索——馬丁·斯科西斯導演研究》這篇論文註定難以被超越。
憑藉它,畢志飛通過了盲審,通過了畢業答辯,從北京大學這座殿堂級學府拿到了博士學位。
這樣的奇蹟,不知道幾百年後才能重現第二次。
因此我決定收藏這篇論文,這是我從網上買的,16塊+23運費,和你那部電影的票價差不了多少。
所以別怪我沒曬票根。
豆瓣上的2.0評分我也沒有做貢獻。
最後我需要感謝畢志飛先生沒有將博士論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裏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讀書欄也少了一個2.0的評分,應該是皆大歡喜的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bmwbenz2003”:電影爛小事,學術造假大事
網友“PaTaPon”:這不是造假那麼簡單。這玩意怎麼過審?這傢伙怎麼畢業的?
網友“老魚頭”:雖然文章內容太專業,但是故事還是我爹是誰誰的套路嘛
網友“秋月寒”:支持查到底,逐夢北大
網友“青春ing”:好專業呀,不明覺厲。
(2017-10-06)
這個身材枯瘦,顯得頭特別大的男孩叫邵鎮煒,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大一學生,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以644分考入大學的,因為從小患有“進行性肌肉萎縮”症,不得不與輪椅相伴
瘦弱的他甚至連厚一點的書都沒辦法拿起來,但是堅強的他通過自學以高分考上大學,而且因為他讀書涉及範圍廣,就算是很多高年級的大學生也比不上他
邵鎮煒從小沒有什麼朋友,與他相伴的就只有書籍,也因此邵鎮煒的心比誰都能平靜,這也讓他更好的靜下心來讀書,體會書所帶來的好處
邵鎮煒因為生活無法自理,平時都是靠媽媽的照顧,每一個天才的背後總有一位默默無私付出的偉大的媽媽,身為患有進行性脊髓萎縮症的他是不幸的,但是擁有這樣一位偉大而堅強的媽媽,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孩子
平時看書看累了,邵鎮煒就喜歡看着窗外,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麼,他只知道努力的活着,更好的活着就是對媽媽最好的回報。同時,他在家趁着暑假的時間已經開始自學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學的知識,為大學的研究做鋪墊。
(2017-10-13)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