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崖者,乃隴底之名山,河西之靈嶽……載輦疏山,穿龕架嶺。糾紛星漢,迴旋光景。壁累經文,龕重佛影。”這是南北朝文學家庾信為麥積山石窟所撰寫的銘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中麥積山的光景。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是小隴山的一座孤峯,它因石窟等壯麗景點聞名於世,千百年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麥積山高達142米,形似麥垛,有“隴上林泉之冠”的美譽,當然它最為矚目的還是修建其上、輝煌壯麗的麥積山石窟。石窟是多朝共同開鑿而成的結果,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驚險陡峻世所罕見。
石窟最初興建於後秦約384年左右,北魏明元帝和太武帝繼而在此大興土木,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死後,文帝又將此地開鑿佛龕埋葬她。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在麥積山建造七佛閣,庾信的銘文就是在此時寫成。
隋朝時,隋文帝又在此建造佛塔,“敕葬神尼舍利”。這些佛教文化的傳承,讓餘下朝代裏的君王都十分重視麥積石窟的擴建,歷時一千六百餘年,最終讓麥積山石窟成為了中國著名的石窟羣之一。山上洞窟有200餘座,泥塑石雕佛像數以萬計,古代壁畫上千平米,香客、信徒都虔誠地來此朝拜。
然而,唐開元年間,一次強烈的地震造成了石窟中部塌陷,石窟羣被自然分為了東西兩個部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麥積山崖體搖搖欲墜,棧道險峻難行,與蜀道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也差不太多了。後來經過大規模的修復和加固,石窟和棧道才成了現在整齊而安全的景區。
隨着遊人越來越多,麥積山這個佛門聖地也寄託了人們更多的期盼和信仰,時至今日已成了“最富有的山”。
原來麥積山的山體崎嶇,石質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巖,懸於絕壁的棧道旁有許許多多山縫。遊人們從山縫邊經過,驚歎於古人留下的藝術文化,對嵌于山壁中栩栩如生的佛像感到震撼,不知是由誰起的頭,將樹枝撐着紙幣塞進山壁的石縫中,然後許下自己美好的心願,彷彿這樣就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
接着,越來越多的遊客開始將自己的錢財塞進石縫,都用一根樹枝或者木棍頂着。還有種説法是木棍越結實,心願就越容易實現,甚至在石縫中還能看到遊客放置的一些畫像和塑像。漸漸地這些錢幣也成了麥積山獨特的一道風景,隨着日積月累估計已有數百萬之多。
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些放在景區的錢幣會被拿走,但很多年過去,基本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來麥積山的遊客很多都是對佛懷有敬畏之心,才會前來參觀,不可能將供給佛祖的錢財據為己有,所以這些錢幣一直就呆在石縫之中,讓麥積山擁有了一筆可觀的財富。諸位讀者們如果有興趣前往麥積山石窟,時至今日仍舊能看到山中這特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