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本地遊2.0模式開啓 “五一”1.15億遊客重返旅遊市場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休閒

今年旅遊業首戰告捷。5月5日,文旅部統計數據顯示,5月1-5日,全國共計接待國內遊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5.6億元。而北京市文旅局發佈最新數據也顯示,“五一”期間,北京全市接待遊客463.3萬人次,恢復到去年同期55%,旅遊總收入41.8億元,恢復到去年同期36%。同日,多家OTA、旅行社則進一步根據“五一”期間本企業接受旅遊預訂、消費數據估測,5天的假期點燃了以本地遊、周邊遊為代表的地方旅遊市場,多地旅遊業已現明顯復甦跡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跨省遊還未全面放開之際,此前並不被業界普遍看好的本地遊、周邊遊,在“五一”期間成為了旅遊消費新引擎,衍生出了大量新業態、新方向,無人付費導覽服務、小眾景點景區線路、户外主題野餐遊等成為熱門旅遊服務項目,本地遊2.0模式正加速成形。

有序回温

十年來首個“五一”長假、大量景區公園“解禁”、全面實施實名預約……我國旅遊行業終於盼到了疫情發生以來的首場重要戰役,並“如約”迎來了迅速反彈的旅遊需求。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文旅局一級巡視員周衞民介紹,“五一”期間,北京全市238家等級景區中恢復開放了126家,恢復佔比53%;402家星級飯店恢復營業226家,佔比為56%;全市6042户星級民俗旅遊户,恢復營業1993家,佔比為33%;547家鄉村旅遊特色業態中,共有173家恢復營業,佔比達32%;699家鄉村精品民宿中恢復營業381家,佔比為55%。同時,北京旅行社也恢復了京內團隊遊業務,“五一”假期北京41家旅行社共組織市內旅遊團349個,遊客9000人次。

具體來説,“五一”假期,北京全市監測的重點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311.6萬人,恢復到去年同期的35.2%;營業收入2.44億元,恢復到去年同期的62%。同時,北京商報記者還從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5月1日-5日,北京市屬11家公園共接待遊客95萬人次,日接待遊客量每天持續平穩增長,公園每天的客流量始終保持在最大承載量的30%以內,在園瞬時遊客量也始終控制在瞬時最大承載量的30%以內。其中,假期內的最大客流量出現在5月5日,當日接待遊客21.45萬人次。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方面還介紹,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北京地區共有序開放博物館19家,5天接待觀眾總量超過5萬人次,預約總數逾6萬人次。其中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等每日參觀人數已基本接近預約上限。

其實,除了北京,全國各地旅遊市場都在“五一”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小高潮。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五一”,該平台酒店預訂同比增長了175%。同程旅行統計數據顯示,在旅遊需求快速反彈的拉動下,“五一”期間全國交通出行客流量超預期,日均客流量創下了自春節黃金週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水路客運復甦尤為明顯,4月30日至5月3日累計旅客發送量已經達到了去年同期的75.3%。無獨有偶,“五一”旅遊供需關係的變化,直接推動了停擺多月的住宿業“一夜回暖”。同程旅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各類住宿設施的平均房價約為405元/間夜,比去年同期上漲約42%。

京郊遊新戰場

為深入瞭解“五一”旅遊業供需變化情況,5月1日-5日,北京商報記者分多路前往北京中心城區、郊區的多個熱門公園、景區、民宿,探訪加速回温的市場一線。

在“五一”重開的故宮,北京商報記者經歷了近幾年的“最冷清”小長假。單日預約5000人上線實施後,故宮內不僅預約激活門票處不用排隊,就連景區內的重點參觀區域、餐飲和文創商店也都沒有太多遊客。具體來説,遊客抵達入口後,不用換取紙質票,但需要在換票窗口掃描身份證錄入信息,然後經過掃碼、測體温、安檢等環節方可入園。採訪中,記者發現,目前故宮內的餐飲、商品銷售區域大多沒有開放,其中,“新晉網紅”冰窖餐廳也只開放了户外座位,遊客只能購買品種有限的零食、飲料,旅遊商店也僅開放了神武門內的一處文創商店且遊客只能在商店門口購買擺放在外的一小部分商品。

此外,在北京動物園,也有不少親子游客選擇在“五一”假期首日前來一睹“萌物們”的風采,遊客闞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整體感覺今年園內遊客比往年同期少了不少,入園甚至都不用排隊了。

另一方面,遠離中心城區的公園、景區卻在“五一”形成了一波遊客接待小高峯。5月1日上午10:00,秦先生一家人就早早來到北京歡樂谷門口,不曾想,入園處已經有不少遊客在這裏等待測温、驗碼。“進入景區後一個小時左右,內部的人就逐漸多了起來,但全天玩下來,感覺相比往年‘五一’,客流還是小多了。”秦先生表示,自己帶孩子玩了幾個項目後,像激流勇進這樣的熱門項目,還有餅乾王國這類主要面向親子家庭的區域人流明顯增加了不少。

秦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園內遊玩項目都採取的隔位乘坐的方式,旋轉木馬等每一次結束後都會重新消毒一次,因此部分項目的排隊時間達到了1-1.5小時。北京歡樂谷相關負責人介紹,“五一”假期首日,景區接待遊客就超過了8000人。

而在京郊遊熱門目的地延慶龍慶峽,不少市民更是早早就“抵達戰場”。5月1日早9:00,北京商報記者與第一批遊客一同進入了延慶龍慶峽景區。記者發現,在網上預訂門票後,入園處遊客不用排隊可刷身份證直接入內。景區內部,除了百花洞之外,主要區域已基本恢復開放,乘坐景區擺渡車、遊船等設施,買票後基本不用等待、可直接搭乘,而客流相對集中的索道,排隊則需2、3分鐘左右。

催生本地遊新業態

“整體來看,今年‘五一’全國旅遊市場的回温速度確實超出了預期,而在一片向好的大背景下,旅遊業也催生出了一些新特點、新業態,本地遊2.0模式正加速成形。” 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表示。驢媽媽旅遊網董事長王小松表示,“五一”假期成為疫情以來的一個旅遊高峯,但由於出遊安全仍是人們外出旅遊關注的首要問題,因此,“五一”期間,大多遊客還是選擇了本地遊、本省遊、周邊遊,空氣流通、視野開闊的户外景區,以及相對獨立、環境優美的高星酒店、品質民宿,安全性更高、體驗感也更好,所以更受遊客青睞。

飛豬相關負責人以北京為例介紹,對比去年和今年,北京的熱門旅遊目的地有較大差別,“去年‘五一’人流量最大的故宮博物院,今年故宮受限流等因素影響,入園遊客下降明顯,取而代之的是,京城的觀山賞水類公園、動物園等,反而迎來了更多前來休閒遊玩的遊客。”

眾信旅遊統計數據還顯示,小長假期間,我國的户外生態、房車露營、山嶽觀光等類型產品更受歡迎,總體預訂量較清明假期增長顯著。其中,江西、湖南、福建、河北、內蒙、甘肅等地業務量尤為突出,“五一”期間產品提前半個月已基本售罄。同程旅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五一”期間,各類户外歷史遺蹟、山嶽、野生動物園、古鎮及各類生態度假區成為居民周邊休閒度假的熱門選擇,客流量集中在5月1日和5月2日兩天,客流量分別佔整個假期客流總量的32.5%和33.5%。除了傳統的旅遊景點外,各類農家樂、開放性文旅綜合體、度假區等深受本地自駕遊愛好者歡迎,一些自駕營地、房車營地更迎來了疫情期間的首個接待旺季。

郊區遊、周邊遊需求的快速爆發直接帶動了旅遊市場的回温。周衞民披露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北京中心城區飯店平均出租率為11%;近郊區飯店平均出租率為20%;遠郊區飯店平均出租率為50%。星級民俗旅遊户和鄉村旅遊特色業態客房入住率60%;鄉村精品民宿入住率達90%。整體來説,“五一”假期,北京全市鄉村旅遊累計接待遊客66.6萬人,恢復到去年同期的23.2%,營業收入7900萬元,恢復到去年同期的34.1%。接待量前三位的是懷柔區、延慶區和密雲區。

位於平谷區的北京中信金陵酒店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考慮到疫情防控等因素,“五一”期間酒店將最高入住率設定在總房間數的70%左右,但即便如此,小長假期間預定基本持續處於爆滿狀態。懷柔區的北京日出東方凱賓斯基酒店方面也透露,“五一”假期酒店整體出租率已恢復至六成左右。

新戰局鳴鑼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清明假期的熱身、“五一”小長假的回暖,旅遊業開始對6月的端午假期以及後市充滿期待。眾信旅遊相關負責人預測稱,在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旅遊消費市場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恢復。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户外活動、自駕遊營地等,以休閒為主導的郊區、鄉村休閒遊業態將成為下一階段需求重點釋放的領域,那些寬鬆的、不扎堆的景區、公園將逐漸成為主要旅遊目的地。”王興斌提出,當前,由於景區、公園內的餐飲、旅遊商品銷售等室內場所還不能完全恢復,因此,遊客普遍會縮短遊覽時長、減少園內二次消費,今後,經營方應就此尋找一些既能確保防控不放鬆,又能拓展收入的新渠道,比如針對近期火熱的户外野餐熱潮,銷售一些衞生有保障的半成品食品,或者劃定、佈置一些主題户外野餐區域等。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也提出,在當前這一時期,景區工作的關鍵還是要恢復遊客的信心,讓遊客瞭解景區所採取的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只有遊客對景區有了“安全感”,市場熱度才能逐步、分層恢復。

王興斌認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至少2-3個月內,全國景區、公園內的集中式活動仍然會被嚴格控制,跨省遊即使放開可能也會先從部分區域試行,再逐步推進到更大的範圍內。因此,現階段旅遊企業仍需以本地遊、短程遊為主,設計一些符合當前新需求的產品和線路。

此外,多家OTA負責人也向表示,相比往年,今年“五一”旅遊產品的預定顯得有些“慢熱”。飛豬方表示,受疫情影響,“五一”該平台上旅遊產品的搜索熱度直到4月9日才開始逐步走高。其中,北京市民的旅遊行動力從4月底才開始爆發,並以倍速猛衝。在飛豬上,預訂北京周邊酒店和門票的用户,在5月1日這一天達到90天來的最高值,比清明假期增長超80%。在業內看來,如何通過新型營銷手段平衡、分散客流,增加消費者對於提前規劃、預定旅遊產品的信心,也是下階段各企業需重點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