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永嘉楠溪天生一座仙人橋,千年前被人發現在深山,風光無限!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休閒

  高遠早早就約我,五一期間去看仙人橋。仙人橋的照片我見過,但一直參不透為什麼永嘉會出現如此美妙的天生橋,因為這裏並非天生橋多發的喀斯特地區。紙上得來終覺淺,實地考察,或許會揭開這個謎底。

  竹徑幽谷出藥材

  仙人橋,是一處尚未開發的旅遊點,也是永嘉又一處藏在深谷人未識的壯觀的地貌景觀。

  從鄭家莊村頭涉溪而過

  5月3日,晴空萬里,豔陽高照,因為頭天的傾盆大雨已把天上的雲層都消耗乾淨了。仙人橋位於巖頭鎮鯉溪鄭家莊村石橋山(古稱濤山),鄭家莊以前叫葉坑或協坑。去年“利奇馬”超強颱風將鄭家莊通往仙人橋的溪邊古道衝得支離破碎,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進山的情緒。非常榮幸的是,高遠還約了他的老同學、攝影家汪學斌同行,這就不愁拍不好仙人橋的全貌了。

  專注拍照的攝影師

  我們從鄭家莊村頭涉溪而過,沿着溪谷上行。雨後的太陽,報復性地烤灸着大地,氣温突升至30度以上,但幽深的溪谷,卻是怡人的清涼世界。茂密的竹林,擋住了烈日的直曬,陰涼而清新的空氣,令人三萬六千個毛孔無比舒坦暢快。這裏的毛竹,顯得特別堅硬粗壯,不同於別處輕柔嫵媚的竹林,這也許與其強硬的基因有關。這裏石多土少,春筍幾乎都是從亂石縫裏拱出來的,有的因力量不夠,縱然已嶄露頭角,仍無法從巖縫中擠出來,以致被活活的憋死在“襁褓”之中。殘酷的生存競爭,造就了這裏毛竹與眾不同的堅韌品質。

  被石塊活活“擠死”的竹筍

  穿行於竹林之中 汪學斌攝

  高遠是植物通,對山裏的一草一木,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可惜我是植物盲,就是記不住,認不得。上次跟他走陡門溪,拔了好多野生水芹菜,中午煮了下酒,那青翠的顏色和清香的味道,至今入口難忘,並證實高遠是真懂,沒讓我吃錯“草”。

  成為盤中餐的水芹菜

  同行的孔真人常在報刊上發表花花草草的文章,於是便纏着高遠問這問那,並不時想挖了帶回去。比如大葉蘭,一種葉子比較大的野生蘭花,還開着一連串淡粉紅色的小花,相當誘人。

  大葉蘭

  温鬱金

  黃精 汪學斌攝

  還有一種温鬱金,原產區就在温州,屬於中藥材“浙八味”之一,具有抗癌的功效。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果不其然,瑞安陶山人工種植的温鬱金,還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也幸好百度了一下,不然還以為是温州產的鬱金香了。溪谷旁有許多黃精,這可是一味壯筋益精的好藥,同行的老邵,悄不聲響地挖了一袋子黃精的根莖,準備晾乾泡酒。老邵真無愧高遠所稱之“仙遊”,不但登高爬山健步如飛,而且早已準備好挖草藥的小刀,所以每次進山都不會空手而歸。

  滿載而歸

  雨後的山路,濕漉漉的,有點打滑,溪邊的山石,長滿了青苔。攝影師老汪揹着塞滿了各種鏡頭的雙肩包,掛着相機,扛着三腳架,全副武裝,並不時為我們抓拍幾張。搞攝影的,不光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走了半個多小時,就見到了仙人橋。老汪忙不迭地豎起三腳架,做好拍攝準備,並抱怨高遠為什麼不叫上帶柴刀的嚮導,不然將周邊的樹枝砍一砍,拍照效果會好很多。

  “仙人橋到了”

  仙人橋上説端詳

  仙人橋,以一道優美的拱曲弧線高高的矗立在山坡的凹谷之中,橋長50米光景,橋洞跨徑27米,高約18米,橋“板”厚約3米。橋壁直上直下,相當規整。橋洞呈對稱的圓拱形,拱頂的橋面薄,兩側的橋墩厚,活脱脱一座天生的拱形橋,氣勢宏偉,造型完美。

  仙人橋 汪學斌攝

  橋拱的底面,節理髮育,尤以橫向的節理最為密集,如刀劈斧剁一般。橋下散佈着大大小小、稜角分明的碎石,巖性各異,顯然,這些碎石不全是仙人橋上掉下來的,而更多的是從高處山坡上衝刷下來的。

  仙人橋底板上密集的橫向節理

  我們穿過橋洞,從“上游”再對仙人橋進行仔細觀察,發現大橋洞的右側,還有一個弧形的小橋洞,約長9米,高5米,就好像主拱旁邊又設計了一個泄洪孔一樣。

  仙人橋 汪學斌攝

  仙人橋的一大一小拱洞 汪學斌攝

  仙人橋的小拱洞

  “仙人橋上走一走,保你活到九十九”,這句當地故老相傳的諺語,是一種美好的祝福。為了活到九十九,必須上橋走一走。仙人橋的左側,有天然的“階梯”可以上橋。橋面平坦,兩側傾斜,寬約3-4米。橋面邊緣的巖縫中長有很多小樹,“立根原在破巖中”,有的松樹樹幹直徑可達20釐米以上。站在高高的橋頂上,由於樹木的遮擋,不至於恐高暈眩。

  可攀登的仙人橋 汪學斌攝

  仙人橋上遠眺

  仙人橋上俯視

  橋面岩石的節理也相當發育,與底下所見一樣,以橫切橋面方向的節理最為發育,且集中於橋拱中心地帶,在橋墩部位的橋面上,則出現平行走向的流動構造,顯然,這是熔融狀態下岩漿冷凝時產生的流動痕跡。

  仙人橋的密集橫向節理

  霏細斑岩(仙人橋)的密集節理

  霏細斑岩(仙人橋橋面)的流動構造

  構成仙人橋的岩石是單一的霏細斑岩。霏細斑岩是一種成分與花崗岩一致的次火山岩,礦物顆粒緻密細小,以具有霏細結構而得名,其中的石英和長石,呈顆粒較大的斑晶出現,故曰“霏細斑岩”。霏細斑岩,多形成於火山-岩漿活動的後期或結束期,呈脈狀或牆狀沿着斷裂帶上侵冷凝而成。終於明白為什麼會形成天生橋的原因了。

  隨着地殼抬升,形成於一億年前的白堊紀火山噴發晚期的霏細斑岩岩脈出露於地表,其兩側的圍巖因構造破碎,在風化作用下遭受侵蝕剝離,而巖性均勻緻密的霏細斑岩岩脈就像一堵牆凸出於地表,因冷凝收縮和後期構造應力產生的密集節理帶,使岩石的整體性大打折扣,在風化作用下,如流水沖刷、凍融作用、生物生長和重力崩塌等,霏細斑岩脈的底部會被逐漸侵蝕掏空、崩塌,被漫長的時間歲月塑造成有着一大一小兩個拱曲的天生橋,並被民間傳為仙人橋,演繹出各種神話故事。由霏細斑岩構成的仙人橋,堪稱國內天生橋之一絕。

  仙人橋 汪學斌攝

  時空漫話天生橋

  仙人橋,在地質學上稱為天生橋。顧名思義,天生橋就是在地質作用下自然生成的橋形地貌或拱門形地貌,尤以喀斯特地區最為常見,其成因多與石灰岩遭受流水侵蝕和崩塌作用有關。目前以跨徑大小評定的世界十大天生橋,前六名都在中國,且都分佈於南方喀斯特地區。

  世界跨徑最大的廣西樂業布柳河石灰岩天生橋 網絡照片

  世界跨徑第二的廣西鳳山江洲石灰岩天生橋 網絡照片

  美國跨徑最大的猶他州紅色砂岩天生橋 網絡照片

  世界最高的貴州水城石灰岩公路天生橋 單之薔攝

  位列榜首的廣西樂業布柳河天生橋,跨徑達177米;居於次席的廣西鳳山江洲天生橋,跨徑144米,橋下有公路通行;第三名在貴州黎平,橫跨福祿江,跨徑138米,2001年曾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此前世界最大天生橋的記錄保持者是美國猶他州的紅層砂岩天生橋,跨徑88米。貴州水城的天生橋,跨度60米、高135米,直接被當成了公路橋,是名副其實的天生橋。

  墨石觀賞石《溶》及其中的微型天生橋

  筆者收藏的墨石觀賞石《溶》,堪為喀斯特發育演化的經典標本,曾專門在《寶藏》雜誌上撰文闡述之。其中就有微型的天生橋,橋板薄如蟬翼,可以一目瞭然地詮釋喀斯特天生橋的生成原理。

  南京胭脂河上的紅色砂礫岩人造天生橋 網絡照片

  “天雨彙集胭脂河,鬼斧神工天生橋”。南京溧水胭脂河上有一座被列為省文保單位的天生橋,乃明初為了漕運,將人工開鑿的胭脂河上巨厚的紅色砂礫岩(丹霞地貌)用火焚法打通,成就一座高35米,橋洞寬9米的人造“天生橋”。天台花崗岩的“石樑飛瀑”,也屬於天生橋,因其與底下基岩的間距太小,沒有橋的氣勢,故只能稱之為梁。

  雁蕩山天生橋(上:温州古道;下:林鴻麟)

  樂清雁蕩山火山角礫岩天生橋 林鴻麟攝

  雁蕩山也有一座仙人橋,位於樂清仙溪鎮,“兩崖排闥倚天高,上架橫空一玉橋”(明章綸《仙人橋》),夾峙於高高的流紋質火山角礫岩山頂鋭鋒之間,長38米,寬8米,橋形不如永嘉的壯觀完美。據説仙人王子晉曾騎鶴到此吹簫,樂聲清和。

  花崗岩中的溪流顯得“水色紅赤”

  其實,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永嘉山民就已發現了這座仙人橋,並被南朝劉敬叔記錄了下來。劉隨劉裕兄弟滅晉有功,被封為平南郡公,作有《異苑》十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其卷一載:“永寧縣濤山有河,水色紅赤,有自然石橋,多魚獺異禽”。這很可能是中國史籍中有關天生橋的最早記錄,其中的“自然石橋”,當指永嘉仙人橋。“水色紅赤”,可能跟此地粉紅色的花崗岩和霏細斑岩有關。

  東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會稽郡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甌北鎮,是為温州建縣之始,設長、丞、尉。三國吳大帝黃武元年,以孫琳為永寧侯,韓宴為永寧長。在“自然石橋”條目之後,劉敬叔還記載了“永嘉郡有百簿(篰)瀨”的由來。劉敬叔與永嘉太守謝靈運為劉宋時期的同僚,其有關永嘉風物的素材,很可能就得自於曾在永嘉山水間遊走的謝靈運。

  這正是:

  永嘉有座仙人橋,史籍記之越六朝;

  霏細斑岩開拱洞,世間美景行逍遙。

  本文於2020年5月15日發表於《楠溪江週末》“永嘉風物”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