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延慶保護性修繕長城古民居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休閒

修繕現場 攝影/劉平

近日,延慶區對首批5座傳統院落啓動保護性修繕,張山營鎮東門營村41號院率先開工。東門營村是明代長城城堡也是本市首批傳統村落,正在修繕的41號院有200多年曆史,曾是舉人故居。眼下,工匠們正在秉承不改變原狀、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這座古民居進行修繕。四個月後,人們可來此參觀體驗,零距離感受百年傳統古民居的風采。

京郊延慶,歷史上曾是軍城、衞城,在這裏,如今仍保留着不少數百年的傳統村落和古民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延慶全區有8處代表性傳統民居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首個啓動保護性修繕的東門營村41號院就是其中之一。

從延慶城區出發,一路向西,眼前的海陀山愈加蒼翠壯美,在綠樹環繞中,記者抵達位於張山營鎮的東門營村。

沿着水泥路來到主街中部,步入路南的藍色圍擋裏,41號院民居便映入眼簾。這座院落為倒座院,坐南朝北,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一進院正房的後檐牆,在後檐牆上部的三層磚檐上,從東向西依次懸掛着五塊木匾。歷經上百年的風吹雨打、匾上文字大多已脱落,但還是能隱約分辨出三塊匾的內容:“德壽雙全”“年高德劭”“齒德可風”。

步入院落,彷彿穿越到歷史長廊。這座院子不大,220平方米,前後兩進院,共有正房、廂房共5間,整體為木磚結構,坡屋頂上青石灰瓦,樑柱椽檁、窗欞門扇均為木製,雖沒有奢華的裝修、高級的規格,但本體保存完整、北方傳統民居的佈局和規制都可見一斑。一進院西廂房,院落的男主人孫殿寬老人如今仍在居住。據他介紹,這座院子已有200年曆史,是從自己的爺爺孫壽齡手裏傳下來的。而他的爺爺,不僅是鄉里的私塾先生,而且在科舉考試中了舉人。

雖然擁有着古樸的風貌,但歷經200年風吹雨打,這座老院子已遍體鱗傷:房屋整體下沉、受力不均,樑柱糟朽、蛀根嚴重,有些地方甚至有歪閃、斷裂趨勢,幾成危房。

今年6月4日起,來自北京中興文物公司的8位工匠進場,對41號院啓動保護性修繕。修繕秉承不改變原狀、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的原則,5間房、2個甬道等地上建築物全部挑頂,按原形制、原構件、傳統工藝和做法重砌、重做,缺失、損毀構件依照原有樣式補配。

最先挑頂的是二進院正房,上週記者探訪時,房子的大梁、椽檁均已挑開,並全部分類堆放在固定的物料區,連屋頂拆除出的土也都全部保留,用於之後的復建。房屋外牆則剛剛開始拆除,露出裏側的土坯和磚塊。“像這面牆,拆除中,我們才能發現它的製作工藝:外牆是青磚、內牆是土坯,檻框下方是圓木支撐,磚的排列方式也有講究,下面是五層十字縫、上面是五層空鬥磚。”中興文物公司工長趙強説,像這些都是邊拆邊記錄,未來都將原工藝、原材料恢復。

不僅建築修舊如舊,院內的文化意藴也將全部保留。對於一進院正房的後檐牆上的五塊牌匾、入口橫額墨書等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原件,都將重點保留,修繕完成後原位安裝。影壁、屋脊、窗欞門扇等上面的精美雕刻件也將原位繼用。

除了東門營村41號院,長城沿線重要驛站、本市首批傳統村落——榆林堡村的四處院落也將同樣作為首批保護試點陸續啓動修繕。預計在今年“十一”之前,東門營村41號院的保護性修繕將基本完成。

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於海寬説,傳統民居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再生性,對於它們的保護已刻不容緩。延慶區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打造出一批古民居保護性修繕的示範,讓傳統院落得以保存,並讓居住人住得舒服,實現文化價值和宜居價值的統一,這樣願意加入到保護性修繕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傳統村落和民居才能得以更好傳承。

記者/李瑤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