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走偏 生態旅遊要以保護為主

發展生態旅遊,一定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湖畔觀鳥、林中休憩、登山望遠、鄉村康養……時下,生態旅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各地生態旅遊景區紛紛開門納客,藉着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做文章,吸引遊客親近自然,享受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生態旅遊正在許多地方快速發展。

何謂生態旅遊?根據權威機構的定義,生態旅遊即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瞭解環境的文化和歷史,不但不會破壞自然,還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中獲益。不難看出,生態旅遊更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是與自然和諧相處。

進入新時代,生態旅遊迎來寶貴的發展機遇。一方面,人民羣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迫切,渴望享受森林、草原、江河等風景,追求綠色生活方式,這意味着生態旅遊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已經建立1.18萬處自然保護地,佔到國土陸域面積的18%。去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自然保護地體系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這些都為推動生態旅遊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外,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也為開展生態旅遊創造了難得的契機。我國大多數貧困人口居住的山區、林區、沙區,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看,自然資源條件往往很優越。實踐也證明,不少地方通過開展生態旅遊,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

統計顯示,2018年,僅森林旅遊一項,遊客量就達到16億人次,約佔國內旅遊人數的30%,創造社會綜合產值大約1.5萬億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金飯碗”,但發展生態旅遊的路子不能走偏了,否則“金飯碗”很可能端不穩。

一些地方打着“生態”的旗號開展旅遊活動,卻在保護區內大興土木,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017年以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綠盾”行動,就發現了不少自然保護區違規違建問題。各地生態旅遊發展很不平衡,少數地方遊客爆滿,一些地方乏人問津。不少地方停留在僅僅提供生態旅遊產品的階段,生態教育的功能還很弱。

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綜合施策,特別是要加強政策支撐、完善相關制度。在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生態旅遊該如何定位?自然保護地哪些區域可以進行何種程度開發?社會資本如何進入?這些關鍵問題,有必要給出明確答案。有關部門應制定科學、嚴格的法規標準,充分照顧各方面利益需求,以制度保障自然保護地合理開發。

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從業者應在自然體驗、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新業態上多下功夫,提供深層次、體驗式、有特色的生態旅遊產品,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的需求。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生態旅遊,一定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不斷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新模式,在為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同時,引導大家熱愛自然、保護生態、善待環境,保護好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生態財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3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能走偏 生態旅遊要以保護為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