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新黨主席吳成典來泉尋根謁祖

兩岸一家親,同宗合族情。

“感恩感恩,踏進宗祠門,我就回家了!”昨日上午,來閩參加第十三屆海峽論壇的新黨主席吳成典,一大早專程從廈門趕到泉州,來到位於泉州老城區東觀西台的泉州吳氏合族大宗祠內,帶着兒子一起尋根謁祖。

這一刻,回家的遊子心情激動,眼眶泛紅;這一刻,兩岸吳氏宗親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用閩南鄉音互訴衷腸,講述血脈相連的深厚淵源。

追遠 不要忘記自己是誰從哪裏來

走進泉州吳氏合族大宗祠,吳成典跟着泉州宗親們,共同追古懷遠。“常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們同文同種,擁有同一個祖先,都是兄弟!我曾來泉州許多次,一直沒有機會到宗祠,今天看到宗親很感動,有一種遊子失散多年回家的感覺。”吳成典説,他是金門人,關於自己是誰、來自哪裏的觀念,在很小的時候,就由家中長輩,通過每年的宗祠祭拜活動,深深刻入他的心裏。

“小時候祭祖叩拜,大人會讓我念‘福建泉州府金門縣二十都’。”吳成典説,兒時並不知其中含義,長大後,他知道,這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讓金門吳姓後代不要忘記自己是誰、從哪裏來。

幼年的烙印太過深刻,此後,不論身在何方,吳成典一直在追溯着“我是誰,從哪裏來”。

他在宗祠裏一邊走一邊看,聽着泉州吳氏合族大宗祠管委會會長吳端雅等人的講解——該宗祠為吳氏合族之祠堂,系明代進士、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吳龍徵的宅第。清代,泉州各地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合族大宗祠,吳龍徵九世孫吳朝銓慷慨地將東觀西台宅第前三進獻出,留後一進自居。如今,這座融合明代官邸與清代宗祠於一體的古建築,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特別關注吳氏祖先的故事。從金門吳氏宗祠的對聯和吳氏族譜中,我知道我們先輩來自河南固始,一路南下,後來到了泉州,定居金門有記載的至少有800年曆史。”站在泉州吳氏大宗祠的大殿內,吳成典仔細讀着柱子上的楹聯,與大家交流着泰伯奔吳、季札讓國等先祖故事,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堂號、字輩等文化問題。長久以來,他通過閲讀歷史書與族譜積澱的信息,在此行中得到了一一印證。

憧憬 民族復興需要所有中國人站在一起

回家,是遊子共同的心聲。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12月11日,吳成典依然出現在第十三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並感言:“我們還是來參加海峽論壇了。”

昨日,在大家見證下,他帶着兒子吳千鼎,鄭重地在祠堂裏祭拜祖先,祈願兩岸和平、祖國統一、社會和諧、人民安康……身邊的工作人員悄悄告訴記者,為了這一刻,吳成典期待了很久。他的兒子原本已經訂好了先行離開的返程票,確定祭祖行程安排後,他讓兒子把票退了,留下來,陪他一起“回家”,一起認祖歸宗。

他想為宗祠寫下點什麼,鋪開宣紙,拿起吸飽墨汁的毛筆沉思片刻,寫下了“回家”二字——一進宗祠門,就是回家了。

“回家”二字,寫出很多台灣同胞來到泉州的感受。血緣上,泉州是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很多台胞在泉州成功尋根;民間信俗上,泉台共通的關帝信俗、媽祖信俗等,讓民間交流往來經久不息;語言上,閩南語是大家共同的鄉音,聊起鄉音鄉情,無論是誰,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海內外遊子歸心,需要所有中國人站在一起,心手相連、共襄盛世。”吳成典説,130年前,泉州吳氏宗親團結一致,締造合族大宗祠,為今人留下珍貴的宗祠、一段段值得懷念的故事,也讓後代子孫有追遠的場所。

“我們這一代人能做什麼,才能讓一兩百年後的子孫也為我們豎起大拇指?”合族大宗祠讓吳成典深受啓發。他説,我們所處的盛世、面對的機遇,需要這一代人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我們能為後代子孫做的事情,這會讓海內外中國人感到驕傲。

正如泉州吳氏合族立宗祠傳為百年佳話,吳成典説:“兩岸分離這麼久,也需要統一、應該融合,我們有血濃於水的感情,我們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裏。”他認為,兩岸要鼓勵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具體到泉台之間,就是通過民間信仰、宗族宗親等天然的情感聯結,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達到兩岸同胞心靈上的契合。□記者 蔡紫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4 字。

轉載請註明: 回家 新黨主席吳成典來泉尋根謁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