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九江12月6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 廬山農人的新“歸園田居”
作者 王昊陽 金燁 符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1600多年前,隱居在江西廬山腳下的陶淵明用詩歌描述他歸園田居的簡樸農耕生活,開創田園詩派,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千年之後,隨着科技發展,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已讓大地“華實蔽野,黍稷盈疇”。江西省廬山市倚名山傍大湖,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在廬山腳下的星子鎮,新時代的農人程招星有一個夢想,“我想把廬山農產品品牌做好,讓廬山品牌走向世界。”
現年45歲的程招星身體壯實,皮膚黝黑,一雙大手粗糙有力。“小時候家裏兄妹7人,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吃飽飯。”
程招星成年後赴沿海打工,6年後他回到廬山,看到大片土地拋荒,心裏特別難受。“土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那一刻,程招星萌生了承包土地種糧食的想法。
2011年3月,程招星簽下星子鎮110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春耕時他開着拖拉機翻田,秋收時他駕着收割機收割,這一年他承包的土地平均畝產達到950斤,純收入5萬元。
2012年,程招星又擴種130畝,有了上年的經驗積累,他選擇優質稻種,採取更科學的管理方法,年純收入近13萬元。
2013年,程招星留下了多年在外打工的二哥、三哥,成立家庭農場,又成立招星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00餘人,一起逐夢田野。
“當時一共流轉土地1200多畝,合作社100多户農户每畝增收200餘元,還帶動60餘人就業,每人每年增加收入5000餘元。”這一年,程招星被評為全縣農業專業示範大户。
“隨着種植規模不斷增大,我們自籌資金購買設備,建起了稻穀烘乾基地和大米加工廠,不僅解決了合作社社員曬穀子的問題,讓糧食品質有了保障,還為周邊種糧大户、農户共計烘乾糧食200多萬斤,盈利50多萬元。”
“農業要發展必須科技興農,質量興農,我們不斷學習,參加農業部組織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還與華南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產學研基地和博士後工作站。”程招星説。
建造工廠化育秧基地,購置坐式快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在科技力量的幫助下,程招星流轉經營的土地年純收入150多萬元。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程招星運用“企業+合作社+農户”的利益聯結方式加快產業發展,目前擁有有機富硒種植示範基地8246畝,服務其它農田6萬餘畝。他創辦的廬山市綠遊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也分別榮獲“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省級示範合作社”等榮譽。程招星也在202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21年3月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農機一線“土專家”稱號。
“我餓過肚子,我希望再也沒有人會餓肚子。”程招星得知星子鎮胡華南和他的妻子、兒子都有殘疾,家庭困難,主動為胡華南提供工作崗位,每月發放工資並提供種糧技術支持,胡華南每年增收近萬元。
為幫助更多人增收致富,程招星從海南引進種植新品種沙地參薯,解決了星子鎮千餘畝沙地拋荒問題,又與星子鎮翻身村簽訂了200餘畝果樹種植產業項目。
“目前我們的產品有大米、紅薯粉、沙地參薯、菜籽油、稻鴨蛋等六大系列上百個品種。”程招星表示,下一步他將不斷拓展線上線上下銷售渠道,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廬山,走進千家萬户,也讓更多羣眾共同走向小康之路。
廬山腳下,鄱陽湖濱,程招星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正逐步推進,他的綠色田園之夢也在一步一步實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