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穎之隨同北侖驢友,赴寧波市北侖區春曉街道昆亭村,登頂炮台崗欣賞杜鵑花。
適逢風雲劇變,狂風大作,濃霧縹緲,置身仙境中。
登高偎春風,且共從容,爛醉芳徑花叢中。
寧波北侖區春曉街道昆亭村,包括上車門、上劉、鄒溪、燕灣、桂池5個自然村,規模龐大,民居密集,呈狹長的帶狀分佈,縱深達4.6公里。
昆亭村東北邊是著名的福泉山風車公路,西邊背靠被譽為寧波武功山的東盤山,東南邊毗鄰梅山紅橋和沙灘公園。
2019年,昆亭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寧波市內一共44個村莊上榜,昆亭村是其中之一。
昆亭村後的杜鵑花,主要分佈在白巖崗、炮台崗和橫山崗。
穎之一行的線路是,車停上車門村文化禮堂,沿炮台崗方向登山而上,欣賞山崗上的杜鵑花後,再從橫山崗返回,正好形成小環線。
從上車門文化禮堂往炮台崗方向徒步登山,大約四五十分鐘即登頂炮台崗。
炮台崗,原名菖蒲山,山上沒有炮台,但有烽火台遺蹟,今人習慣性地稱之為炮台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明朝開國。
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明州府改為寧波府,意為海定則波寧,這是寧波之名之始。
但是寧波並不太平,倭寇頻繁襲擾寧波沿海一帶。
公元1387年,朱元璋重新啓用開國重臣信國公湯和,到東南沿海抗倭。
湯和來到寧波,在海邊築成了郭巨城,並在高山之上修建烽火台,一旦有倭寇來犯,軍情可以通過烽火台迅速傳遞至寧波府城。
菖蒲山上的烽火台就是修建於這一時期,主台為瞭望台,副台為燃放煙火傳送敵情。
湯和所部沉重打擊了來犯倭寇,1389年,大功告成的湯和,告老還鄉。
明朝的開國功臣,大都被朱元璋誅殺,唯有湯和不戀權位,功成即退,得以善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歷代重演。
菖蒲山烽火台至今已經六百多年,風雨洗禮,烽火台早已倒塌,雜木荒草叢生。
上山前無風雲,下山後無風雲。
唯獨上山後,相遇風起雲湧,杜鵑花海,迎風搖曳,更與晴日不同。
此等風景,千年等一回!
世界已生病,山水可治癒。
遇見誰,遇見什麼樣的風景,那都是緣分!
杜鵑花,通常叫作映山紅,被譽為“花中西施”、“木本花卉之王”,因其“繁花似錦”,在中國十大名花中,名列第六位。
穎之的家鄉川蜀大地,流傳着關於杜鵑花的傳説。
古蜀有位君王,名叫杜宇,心繫黎民百姓,勤政為民,深受人民擁戴。
每年春耕時節,杜宇四處奔走,催促人們及時播種,不要耽誤了農事。
杜宇長年勞累,積勞成疾,不幸辭世,化作子規鳥,也叫子鵑鳥,每年春耕時,四面八方飛翔鳴叫:布穀!布穀!
“布穀”聲聲,提醒人們及時播種,穎之小時候每年春天都聽到“布穀”聲聲不斷。
人們因此把子鵑鳥也稱作為布穀鳥。
子鵑鳥不停啼叫,叫破嗓子,口流鮮血,滴落山野,化為殷紅美麗的花。
人們以杜宇之姓,把子鵑鳥稱為杜鵑鳥,把化成的山花,稱作杜鵑花。
李白寫過一首詩,《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穎之見到杜鵑花,也憶川蜀風情了。
家鄉還一種鳥,叫聲也很特別,音似“李慧娘”、“李慧娘”,同樣是非常悽惋的居間故事。
從炮台崗下山,經橫山崗返回,步道兩側杜鵑花爛漫,再次爛醉芳徑花叢中。
穎之走過了杜鵑花徑,感覺走得太快,浪費了美景,因此又回過頭來,重新走了一回。
如果離得近,從花開到花落,穎之一定每天去走一回。
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
今年花勝去年紅。
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流年苦匆匆,此恨無窮。
炮台崗賞杜鵑交通攻略:
自駕導航上車門村文化禮堂。
公交出行,北侖鳳凰山北廣場始發的792路,郭巨客運站始發的715路可到上車門村,登山可賞杜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