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9日的人民日報第四版。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閲兵式上,K8教練機梯隊飛過天安門上空。
資料圖片
掃碼觀看視頻
飛機即將落地南昌時,記者鄰座的小男孩正好看完了電影《金剛川》,他問身邊的父親:“志願軍為什麼不開飛機打回去呢?”他不知道,這個問號其實藴藏着新中國航空工業的開端。
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前線將士對空中力量的急切呼喚,讓黨中央下定決心:儘快建立中國自己的航空工業,造我們自己的飛機。1951年4月17日,中央頒佈《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新中國航空工業有了“出生證”。為國家造出第一架飛機的光榮任務,落到了航空工業洪都前身、國營320廠的肩上。
“1954年7月,320廠不負眾望,率先仿製成功首架蘇聯雅克18初級教練機。7月3日下午5點15分,段祥祿、刁家平開着這架飛機,首飛成功!後來被命名為初教5的這架飛機,標誌着中國不能生產飛機的歷史從此結束。”在位於江西南昌的洪都公司展館,講解員付宇介紹道。記者終於見到了初教5的真容:木質螺旋槳、“蒼蠅頭”式整流罩、後三點式起落架、墨綠色機身……付宇告訴記者,這架“老爺機”現已60多歲,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還飛了一把,風采不減當年。
初教5旁邊的電子屏上,顯示着一張手寫的信箋。“那是毛澤東主席簽署給320廠全體職工的嘉勉信。”付宇一臉自豪,“毛主席在信裏説:‘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制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中國人可以自己造飛機了!1954年9月29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刊發《我國自制飛機成功並且性能良好》《我國航空製造工業的光輝開端》兩篇報道,向全世界宣告了這個好消息。對於試飛現場,人民日報是這樣報道的:“隨着飛機輕捷地滑離地面,會場上掀起了喜悦的歡呼。像奔騰的浪潮一樣,人們盡情地跳着,歡呼着,歌唱着這一偉大的勝利。”
92歲的洪都公司離休幹部雍正球,67年前就在歡呼的人羣中。雍老參與了初教5的設計工作,他説:“我們設計科當時不到50個人,要畫幾千張圖紙,都是手工,沒任何設備,只有一支筆、一把尺,連一個螺絲釘也要細細地畫出來。如果我們畫不好,後面的工人就沒法幹。”雍老回憶,有的裝配車間工人連續工作23小時不下火線,被領導硬逼着才躺一會兒,“那真是日夜拼搏啊!從生產到試飛,總共只用了133天。”
“雖然條件苦、過程難,但在初教5試飛成功那天,洪都人的快樂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雍老記得,當天晚上食堂有加餐,“加了好幾個菜喲!”
以初教5為起點,洪都人又先後創造了多項“第一”:初教6——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初級教練機;強5——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K8——中國第一架對外轉讓飛機設計製造技術的中級教練機;L15“獵鷹”——中國第一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一流先進水準的高級教練機……洪都公司已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教練機基地”。
L15高教機總設計師、洪都公司總經理張弘告訴記者:“從修理、仿製到自主創新,從望塵莫及到同台競技,一部洪都發展史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奮進的縮影。”隨着近年來殲20、殲15、運20等新裝備接連亮相,中國的航空裝備也實現了從三代向四代、從陸基向海基、從中小型向大型、從有人到無人的新跨越。
在老廠區,曾經孕育了初教5的“八角亭”廠房依然八輻向心,鋼骨錚錚,歲月洗禮使其頂部的紅星愈發莊嚴。如今,洪都人搬到了南昌市東北部的航空城,入駐現代化的新廠區,用上了智能化的新設備。記者在L15高教機總裝脈動生產車間看到,燈光明亮,國旗鮮豔,一架架中國最先進的高級教練機排開兩列,經過技術人員有條不紊的調試後,徐徐駛出廠房。
當年,在人民日報上的報道結尾,有一段暢想:“今天,中國人民自己製造的飛機已經在祖國的天空裏飛翔;明天,千百個國防戰士、民航駕駛員、農業技師和航空運動員,將駕駛着我國勞動人民自己製造的各種類型的飛機,飛翔在祖國遼闊的天空。”
67年後,我們可以驕傲地對前輩説:當年的暢想,已變成今朝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