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月明 家國夢圓
10月7日,在尉氏縣朱曲鎮的開封市瑞發高中壓閥門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工人們堅守崗位,趕製訂單,確保企業增效,家庭增收。李新義攝
10月8日,光山縣北向店鄉高山村村民龔輝和妻子胡林在採摘金果梨,供應“雙節”市場。謝萬柏攝
10月6日,遊客行走在洛陽洛邑古城的特色街道,樂享家庭歡聚的時光。張光輝攝
編者按
2020年國慶與中秋相逢,團圓與歡慶共享。經歷了抗疫和經濟復甦的考驗,對這個久違的長假,人們直呼“好像過年”。8天假期,有人出遊,有人宅家,還有人堅守崗位,無論哪種方式,隨時與世界相聯的我們,感受着世界紛亂中能安享假期的歡欣自豪,體會着祖國寧靜平安的珍惜滿足,藴蓄着走過千山萬水仍要繼續跋山涉水的鬥志和力量。當這個尋常而又不尋常的假期結束,我們走訪普通人,請他們聊一聊節日裏那些戳中自己淚點、笑點、興奮點的人和事。
用科研成果向祖國表白
科研工作者
堅
本報訊(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10月1日,在位於許昌市建安區的河南金歐特實業集團,研發中心負責人劉洪磊正帶領科技團隊埋頭攻關。
早上7點30分抵達辦公室,晚上7點多回去吃團圓飯……家國同慶日,本是休閒放鬆的好時機,可劉洪磊卻來到實驗室,和十多名科研人員一起,通過反覆實驗,研究基於廢舊輪胎資源化綜合利用的複合改性瀝青技術,以加快實現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置。“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希望用更多的科研成果向祖國表白。”他説。
“隨着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迅猛增加,每年產生的廢舊輪胎數量以8%以上的速度增加。這種不可降解的固體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很大。”劉洪磊介紹,他們獲批組建的河南省低碳環保道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功研發出國內技術領先的橡膠瀝青生產新工藝,每年可“消化”10萬個廢舊輪胎,還能使瀝青使用壽命延長10%以上。
“有了萬眾一心的戰‘疫’時光,才有了今天從容平和的生活。疫情期間耽誤的時間,正好可以利用這個長假‘搶’回來。”劉洪磊説。
爭分奪秒地搞科研,是劉洪磊團隊的工作常態。2017年以來,他們先後研發出環保淨味複合改性橡膠瀝青、環保淨味高模量橡膠瀝青、超強聚合物改性橡膠瀝青等多個類別的新產品,參與了十多項國家標準和省級標準的制定,助推金歐特實業成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談及未來,劉洪磊笑着對記者説:“我們要在將橡膠瀝青資源‘吃幹榨淨’的基礎上,研發出更多的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解決道路行業存在的高資源佔用、高能源消耗等問題,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提升。”
守
景區講解員
服務遊客很自豪
本報訊(記者田宜龍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雪娜)10月9日,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景區,工作人員戚欣珂説,國慶中秋喜相逢,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堅守崗位見證應天門成為全國熱門旅遊“打卡地”,很值得。
今年的央視中秋晚會在洛陽完成錄製。“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的洛陽引發全國觀眾關注,收穫社會各界讚譽。
“我的本職工作是景區講解,為配合央視中秋晚會節目錄制,臨時負責節目保障和場地保障工作,國慶假期又被抽調負責維持景區秩序,算下來,已經連續工作一整月。”戚欣珂説,但像他一樣堅守崗位的同事還有很多,這份堅守讓他們感到累並快樂着。
國慶長假期間,洛陽文保集團在隋唐洛陽城應天門舉行30多場演藝活動,遊客近距離“打卡”央視中秋晚會舞台,欣賞古風演繹、豫劇表演、現代説唱等節目。
“洛陽正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國際人文交往中心,身為洛陽人,能夠見證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的不斷提升,並參與其中服務遊客打卡洛陽,感覺很光榮很自豪。”説話間,戚欣珂的眼睛閃着亮光。
崗
科技特派員
把國慶節當“勞動節”
本報訊(記者王小萍龔鳴)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三門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麥播首席科技特派員趙雙鎖一直在田間忙碌。
“麥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不能鬆懈。國慶節期間是小麥播種期,我和同事們就輾轉各個村鎮指導農户種植,傳授新技術,沒辦法休息。”10月8日,趙雙鎖説,這麼多年來,家人也理解他的工作節奏,等節後輪休他再陪伴家人。
“今年10月5日開始播種,爭取在15日之前種完。這些年,我們都是利用國慶節假期下鄉,解決村民種麥子的難題。”趙雙鎖説。
國慶節期間剛好下了一場雨,是趁墒播種的好時節。怎麼科學施肥?基本苗多少合適?針對村民提出的問題,趙雙鎖一一解答,咋整地、咋選種、咋防控病蟲害等,唯恐説得不透徹。
一轉眼,忙碌的國慶節假期就過去了。趙雙鎖和麥播科技特派員們去了陝州區、盧氏縣、澠池縣、靈寶市等地的7個村子開設麥播培訓講座3場、進行麥田實地指導7次,併為貧困户購買種子近2500公斤,幫助他們聯繫農機和農資,協調農機手搶墒種麥。
“用科技力量促小麥豐收,就是我們對祖國最誠摯的心意,忙得心甘情願。”趙雙鎖説。
闔
和家人舉杯致敬祖國
漂洋過海,回家真好
本報訊(記者李林)“快快快,我的壓軸菜做好了,大家都入席吧!”10月1日,汪續豪張羅着請爸爸媽媽和姥姥姥爺入座,並把一大盤番茄炒蛋放在餐桌正中,周邊的雞鴨魚肉瞬間成了“捧月”的繁星。
高舉第一杯酒,汪續豪説:“我要敬偉大的祖國!”説話間,在座的人都被淚水模糊了雙眼。
這次團聚來之不易。兩天前,28歲的汪續豪從遠隔千山萬水的美國回到中國並接受隔離後才踏入鄭州的家。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回家路特別漫長,也讓回家的心情尤為迫切。”汪續豪説,在美國近10年,唯獨這次經歷了申請預約、反覆購票、不斷改簽,等了近半年的時間,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一下飛機,我就親吻了腳下的大地。”汪續豪感嘆,疫情期間在美國的日子過得心驚膽戰,但每次看到國內的抗疫新聞,又備受鼓舞。
一筷子、一筷子地夾起番茄炒蛋,分別給姥姥姥爺、爸爸媽媽放入骨碟,汪續豪説:“在國外的這些日子,家人為我牽掛揪心,吃不好、睡不好。這是我在國外做得最多、也最拿手的‘大菜’,聊表寸心,你們嚐嚐看……”
一家人大口大口地吃着番茄炒蛋,好似在品味人間至味;一旁的電視屏幕上,央視中秋晚會的舞台分外絢麗。汪續豪已完成了網上畢業典禮,他對家人鄭重承諾:將改變當初留美的想法,回國發展。
“我哪裏也不去了,就在老家河南,支持家鄉發展!”汪續豪的話,讓一家人臉上滿是喜悦。
家
他用相機記錄
鏡頭裏“家”在變美
本報訊(記者王映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張曉靜)10月9日,78歲的濮陽市民張河坤打開書櫃,準備給30多冊“照片檔案”添上新的一筆。
“看這水柱,太震撼了!”這“一筆”,是張河坤於國慶長假第一天拍攝的“龍秀”,即濮陽龍湖音樂噴泉,也是我國唯一的龍形光影水秀。
曾在檔案館工作的經歷,更讓他認準了,要用相機記錄濮陽的發展腳步。
10月1日當天,張河坤催着全家,比“龍秀”演出早了兩個半小時出門,“除了佔位置,也為了重走龍湖周邊”。
張河坤的“照片檔案”分類成冊,城市道路、建築風貌、市政設施等主題鮮明,以新舊對比、時間地點介紹為特色。“濮北新區面貌”是他近年來最用心的冊子。
翻開冊子,冷清的是未開發前,紅火的是施工現場;繁華的是高樓拔地而起,完善的是共享單車等點滴。從2013年到現在,雜技“水秀”、引黃灌溉調節水庫工程、班家小鎮等濮陽“品牌”躍然眼前。“兩年前,我在‘龍秀’演出的路口拍過一張,當時周邊設施看起來還很簡陋。”張河坤説,他找到了最好的對照。
水幕上蒼龍盤旋,主題燈陣宛若蛟龍,主噴噴泉如“龍”飛沖天……看着精彩的“龍秀”,作為社區第10樓棟“樓長”的張河坤,忍不住想起了疫情防控值班時的緊張場景,“我想,濮陽會越來越好,我拍不動了就交給孩子,變遷中永遠有好鏡頭”。
團
姐弟倆的中秋夜話
這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本報訊(記者孟向東刁良梓)“特別充實、特別温馨的一個假期,一家人從來沒有聚得這樣齊過。”10月9日,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甲乳外科主治醫師陳小晗幸福地回味着。
這一年,對陳小晗一家來説尤為“特殊”:三姐陳玉煥在河北工業大學任教,去年9月公派到美國深造,幾經周折,國慶節前才回到天津;陳小晗今年6月被醫院派到天津腫瘤醫院進修,離家也近4個月,姐弟倆節前就謀劃一起回老家來個大團聚。
10月1日早晨天還沒亮,陳小晗和姐姐一家便開車回家。當天晚上趕到內鄉縣已9點多了。親人們早都聚齊了,熱氣騰騰的飯菜也端上了飯桌,一家人端起酒杯暢飲慶賀。
“因為疫情,今年過年沒有聚,現在三姐平安從國外回來了,今年的團聚,格外來之不易,讓我們共同舉杯吧!”陳小晗説。
接下來的幾天,陳小晗陪父母聊天、帶着孩子們玩遊戲,濃濃的親情和深度的陪伴,讓疲憊一掃而空。
團聚不忘充電。他從旅行箱裏拿出帶回來的專業書,“出去進修這幾個月,明顯感受到了差距。天津的手術級別高、複雜程度大、難度大,而且治療流程也非常規範,每天都是高強度的工作,正好遇到難得的假期,可以好好看書補補短板”。
一杯茶、一本書、一家人,秋日的暖陽順着窗户照進來,歲月靜好的模樣,大概是老百姓最美的願望了。
短評
“遲到的春節”永遠的家國
□馮軍福
國慶與中秋相逢,歡慶和團圓共享。8天長假裏,不少人感慨,這次國慶像極了“遲到的春節”,過出了年味兒,品出了家國情。
假期裏,有的人選擇回家團圓,與家人共享歡聚時光;有的人選擇“詩和遠方”,來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還有不少人在崗位堅守,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守望萬家燈火。國慶電影院裏掀起觀影熱潮,旅遊景點恢復了往日的“人從眾”景象,高速公路更是“堵”出了新高度。這個假期儘管有些擁堵、忙亂,但好在生活歸於正常,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磨礪,每個人都深知,曾經習以為常的這一切,是多麼珍貴,多麼來之不易。
連日來,全國各大旅遊景點和車站、機場人頭攢動的一幕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少外國媒體和網友表示“實名羨慕”,充分證明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更加凸顯中華民族的家國理念。國不安然,何以家為?驟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了我們再一次從危機中洞察家國關係的機緣。沒有強大國家的支撐,沒有無數普通者的堅強、忍耐和付出,哪來如今的歲月靜好?
國慶和中秋相逢是種巧合,但家與國卻始終相伴相生。有句話説得好,“每個人奮鬥的樣子,構成了今天中國的表情和節奏”。感悟久違的熱鬧,體察疫後的喜悦,整理放飛的心緒,注滿奮進的力量,這是特殊假期給我們每個人帶來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