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和順古鎮裏的和順圖書館。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車子風馳電掣地駛往雲南省騰衝市的和順古鎮。許久,終於抵達目的地,卸下行李,人變得格外輕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品讀古鎮之旅,走在火山石鋪成的路上,鞋跟敲出的嘎噠嘎噠的聲響,伴我慢慢穿越回古鎮的舊時光。
和順古鎮始建於明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和順,古名陽温墩,就是一年四季陽光和煦,不冷不熱。這個西南邊陲小鎮,竟有着江南一般的温婉多情。來自中原的先民帶來了漢文化和建築藝術,最早的居民聚集地就這樣漸漸形成。如今,和順古鎮有傳統民居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100多座,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古鎮裏隨處可以看到徽派建築的粉壁黛瓦馬頭牆,加上裝飾有云南少數民族神秘的圖騰崇拜標誌,便有了獨特的韻味。和順另一個別致的景觀是宗祠文化,它延續了儒家文化的傳統。和順現有八大宗祠,這八大姓有較為完整的族譜,至今保持續修的傳統。每年春秋兩祭,八大姓的族人都會從四面八方彙集到各自的宗祠,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景觀,和順古鎮便只能稱硬朗有餘,而柔媚不足。但大自然何其眷顧和順,恰恰就有一條河,蜿蜒環繞着和順,“陽温墩”因這多情的河水,也便改名“河順”,後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和順”。
我站在古鎮的制高點往下眺望,遠處羣山環抱,近處河水綿延,羣鴨悠遊在河面上,筆直的石板路通向遠方,三三兩兩的古鎮居民不慌不忙地走着,歲月靜好,時光似乎永遠停滯在這一刻。
賦予和順底藴的不僅是天時地利,還有深厚的人文,和順古鎮裏有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其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會員寸馥清組織的“鹹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閲書報社”,後經海外華僑和鄉人捐資贈書,於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舍落成。迄今為止,和順圖書館有藏書7萬多冊,古籍、珍本1萬多冊,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現在,圖書館內仍訂閲了全國各地的報紙,面向古鎮居民開放。
徜徉在和順古鎮上,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時而,在青磚黛瓦、雕欄畫柱間,我迷失在歷史的光陰裏,時而,一間間賣翡翠的商鋪又把我拉回到現實中。騰衝靠近緬甸,騰衝出名的玉石就是緬甸玉,又稱翡翠。和順有句俗話叫“窮走夷方急走廠”,“夷方”指緬甸、印度、泰國等國家,“廠”指這一帶的玉石廠等。和順的男兒到了十幾歲就開始“走夷方”了。他們當中的不少人由於勤苦好學,與當地人和睦相處,最終奮鬥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如今在仰光、清邁、曼谷等地,仍能看到和順僑民最早創辦的老商號、工廠、醫院、學校。和順也因此成為雲南著名的僑鄉。
和順古鎮至今完好地保留着“翡翠大王”寸尊福的故居,當時著名的商號“福盛隆”。寸尊福13歲跟隨馬幫去緬甸學習玉石生意,1885年在曼德勒創辦商號“福盛隆”,並在和順自己的老宅設立了分號,延續至今。寸尊福不僅因翡翠生意而出名,更因竭力保護僑民利益,慷慨資助辛亥革命而備受尊敬。孫中山曾為其親筆題詞“華僑領袖,民族光輝”,並贈匾“中外名垂”。
穿行在古鎮,我的腳步不由地越走越慢,和順是需要慢慢品讀的。入夜,和順古鎮蟲聲啾啾,星光點點,無論是人還是建築,我在心裏祈願它永遠如此寧謐,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