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我國“五嶽”之中最為特殊的一座。在前往泰山玉皇頂的必經之路上,可以看到寫有“五嶽獨尊”等字樣的石刻,這充分展現了其作為五嶽之首的地位。正是由於身份特殊,歷史上的許多君主都曾經進行過“泰山封禪”的祭祀儀式,並對此表現出極高的重視。那麼,都有哪些君主曾經進行過這種活動,在泰山封禪到底有着怎樣的意義,為何他們貴為天子,卻仍然對此趨之若鶩呢?
其實,“封禪”這個詞語從誕生開始便和泰山牢牢綁定,它被認為最早出自《管子》,描述的是一種前往泰山進行祭祀的行為。所謂“封”,本意是祭天,大多指君主前往泰山之頂設壇祭天,而“禪”則是祭地,多指君主在泰山下的小山丘進行祭祀。因此,所謂的泰山封禪,就是到泰山進行一系列對天地的祭祀活動,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運昌盛。
此外,據《五經通義》記載:“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羣生,告太平於天,報羣神之功。”也就是説,在改朝換代之後,新朝代的君主為了向上天尋求認可,便需要前往泰山和梁父山進行祭祀天地的活動。通過這種儀式,君主便能得到上天的認可以統治凡間,這顯然是一種宣揚君權神授的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養子名為劉封、嫡子名為劉禪,這對兄弟的名字正好對應“封禪”,被認為是劉備雄心壯志的一個體現。作為當時的梟雄,劉備將封禪作為一大志向和寄託來為孩子命名,可見這一儀式在古時人們的心中確實非常有分量。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歷史上有哪些君王曾經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傳説當中,人文始祖黃帝和上古部落首領舜帝都曾經前往泰山,只不過他們僅限於攀登、巡狩,還不能算作是封禪。我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禪是由秦始皇發起的,他建立大一統王朝秦之後便四處巡遊,並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表達自己對於上天的尊重。
秦始皇駕崩後,其子胡亥在趙高的扶持下登上了皇位,他也效仿父親四處巡遊,並前往泰山進行了封禪。然而,儘管祭祀了天地,但他殘暴昏庸、治國無方,因此還是葬送了大秦的江山社稷。
漢朝共有四位皇帝前往過泰山進行封禪,其中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君主,他們一個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一箇中興大漢延續國祚,都堪稱一代雄主。和他們相比,同樣封禪泰山的漢章帝、漢安帝在知名度和功績等方面就遠遠不如了。當然,漢章帝在位期間延續了漢明帝開創的治世,這一點還是值得讚揚的。
隋唐時期也共有四位皇帝封禪泰山,他們便是隋文帝楊堅、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毫無疑問,這四位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他們儘管基本都有着許多爭議,但總體而言都屬於比較優秀的皇帝,在位期間對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有許多舉措值得肯定。
隨着歷史的發展,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的皇帝越來越少,以至於唐玄宗之後直至清朝滅亡的一千多年裏只有三位皇帝親自前往過,他們便是宋真宗和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相比於秦、漢、隋、唐時期重要君主紛紛前往泰山,宋、元、明、清的皇帝們很明顯對封禪不太感興趣。
鑑於封禪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宣揚君權神授,或許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帝王們是因為封建統治已經逐漸穩固,不再需要強調自己與身份才漸漸擱置了這項儀式。當然,也有不少皇帝是因為不願意親自前去而選擇了派遣代表進行封禪。據統計,我國曆史上親自前往泰山封禪的皇帝共有十三位,而派遣代表進行封禪的則多達二十四位。
綜上所述,我國曆史上共有十三位君主曾經親臨泰山封禪,也有二十四位帝王派遣了自己的代表舉行儀式,而蜀漢昭烈帝劉備則是將自己難以實現的願望寄託到了子孫後代身上。至於封禪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為何能夠吸引眾多帝王專程前去,則一是在於泰山具有特殊地位,被認為是可以溝通天地的神山,二是在於舉行這種儀式可以向世人宣告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和支持,理所應當統治國家、管理百姓,是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