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站:唐縣】長城新媒體特派記者郭甜肖 張登峯 現場報道
這裏有個“非遺工坊”
獲取視頻信息失敗
一下高速,沒多遠兒就來到保定市唐縣南唐梅村。時近中午,天空淡藍,幾縷炊煙恣意飄蕩。唐河畔,白楊長出嫩綠的新葉,躥起來的小麥正長勢喜人。
記者此行要找的是一個“繡郎”。一個年輕人,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回村辦起了“非遺工坊”,他就是“京繡”第五代傳承人陳芳剛。他將觸感粗糙、線條粗獷南唐梅土布脱了“土”外套,“穿”上了用料講究、格調高雅的京繡。
唐梅非遺工坊裏,“繡娘”在刺繡。長城網記者張登峯 攝
粗布底料在繃子上繃得像鼓面一樣緊,繡花針上下翻飛,撲哧撲哧的聲音,像春蠶食桑……3月30日,在古色古香的工坊內,記者見到了陳芳剛,他正坐在窗邊的繡繃架前忙碌着。温煦的陽光正好照在絲線上,牆上色彩鮮豔的刺繡作品與靜謐的氣氛相互交融。
“在唐梅村,不少上了年紀的婦女從小就學織布,手藝嫺熟。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回來一邊織布、一邊看着我寫作業……”陳芳剛講述他與唐梅土布的淵源時,整個人都顯得深情動容,彼時一板一眼的技藝,幻化成一個場景與情境的重現。
“織繡技藝本就源於生活,使用就是最好的傳承。我就想,可不可以在粗布上繡花呢?”盼啥來啥。2017年,北京朝陽區非遺中心“尋找工匠”京繡培訓項目,讓陳芳剛“京繡+粗布”的想法成了真。“我連續三年參加這個培訓,當時就想,學成了,我就回去教村民,大家一起幹!”陳芳剛説。
京繡的花紋以寫實的工筆繪畫為稿本,圖為陳芳剛在進行繪畫工序。長城網記者張登峯 攝
2020年6月,在各方努力下,“南唐梅村非遺扶貧工坊”建起來了,陳芳剛為學習土布製作、渲染、“京繡”的村民免費提供工具、材料和指導,對合格作品包銷。可京繡與粗布,一個是宮廷頂尖技藝,一個是鄉村民間傳承,兩者能融合嗎?
“粗布的粗糲感屢屢把絲線掛毛掛斷,但粗布雖然粗,好處是自帶古畫的醬色,古雅厚重。我們就改變針法,現在問題都解決了。”陳芳剛向記者展示了一幅粗布上繡的荷花雙鯉圖案,葉綠花紅,雙魚活靈活現,遊在並不存在的水中,滿室生輝。
如今,工坊已經有了一支11人的團隊,繡娘平均月收入超過2000元。同時,帶動了村裏一批老人紡線織布染布,也帶來了一定收益。
“目前,唐梅非遺扶貧工坊已經與北京、重慶、成都、蘇州、杭州、上海等地多個大型商場及客户建立了穩定的銷售合作渠道。”陳芳剛説,除成品外,他們的體驗材料包也受到廣大客户的喜愛。
京繡。長城網記者張登峯 攝
“我們整合附近幾個村子裏的新媒體博主建了一個‘唐梅鄉村振興羣’。有大學生,有攝影師,有手藝人,大家來自不同領域,有數量可觀的粉絲,都在自發的為唐梅鄉村的發展忙活着。”陳芳剛自豪地説。
“現在,到我們唐梅旅遊,都要選個繡品帶回去,這已成為南唐梅的文化符號。傳統文化是未來鄉村振興的‘靈魂’,它讓我們的“非遺”產業有了精氣神!”陳芳剛説。
陳芳剛説,這兩年他變了,少了衝動、多了務實,但他也認為那個“文藝範兒”的青年並沒有走遠。他看到,關於唐梅村的夢想,正一個一個實現。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