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五台山不只是“五台”這麼簡單,更神奇的“五”之一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休閒

在五台山拜佛時,你也許會領悟到一個奇特的理念——“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似乎是出家人的生活理念,但“五”這個數字與五台山卻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緣,這裏實在有太多的東西都在“五行”中。

從地緣上來説,五台山是由五座高聳入雲的平台山峯組成的,表示文殊頂分五簪(童子形),首載五佛之冠和具有佛的五種智慧: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是五台山的“五”字緣。

從佛法上來説,五台的五座平台又表示文殊具有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已經清淨,象徵文殊已經瞭解了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等五藴的真正根源,以及濟度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精要,已經清除了劫、見、煩惱、眾生、命等五濁的災難。

除此之外,五台山上不僅有五方菩薩,還有五色菩薩;有當年楊五郎出家時的五郎廟,更有供奉五龍王的“五爺廟”,還有那康熙皇帝五上五台山尋父的傳説,還有創行了五會念佛、有五會法師之稱的竹林寺開山住持淨土高僧法照。

就台懷鎮而言,不僅有五大禪處,而且在大五台之中還有小五台……

五台山上可謂五中有五,五五相圈,這個九個個位數正中的“五”字確實具有非凡意義。

智慧的“文殊”之所以與“五”結緣,也許是在告訴眾生一種先天註定的“中庸之道”;也許是在告訴眾生在後天中凡事要“承前啓後”;或許也是在告訴我們……

總之,在五台山遊覽中,五方文殊似乎給了我們智慧的“五”心:即“心要真, 心要活,心要純,心要平,心要廣”。心不真, 則不會求真,易被假相矇蔽,不得以理解真理本質,這是真容殊相顯身的意義;心不活, 則無變通,不能小中見大,小中容大,這也是小朝台與轉經之本。貌隨心轉,變則通順, 這是聰明與大智的本質體現;心不純,則墨 守成規,受制於前,不能創新求新,唯有童心才可無拘無束,這是後無垢與儒童文殊所願;心要平,心不平則不能謙受益,這是文殊髮簪所啓示;心不廣,則孤陋寡聞,不能集眾所長,這是千手文殊所意。

“一花開五枝,結果自然成”,這是禪宗達摩祖師的偈語,也是五台山昭示給信徒和遊客的啓示:如果一個人在智慧上真的可以做到“一心有五念”,那麼他一定可以“綜合大智成”。

“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聖”,這正是:

人生世間在紅塵,祈願有為亦無為。

無時無刻不領悟,糊塗聰明總相隨。

眼前身後萬事難,心緒浮沉喜憂連。

文殊道場走一回,求得慧心五台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