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三
一個秋風習習的早晨,我和友人登臨四川德陽的標誌性古建築——鐘鼓樓。
很多老川西壩子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德陽有個鐘鼓樓,半截還在天裏頭。”德陽鐘鼓樓已經歷經300多年的風雨,堪稱蜀中名勝。老鐘鼓樓高5層20多米,古稱四面鼓樓,又名來鶴樓,左懸大鐵鑄鐘一口,右置大圓鼓一面。鐘鼓鳴奏時,聲聞數里,為古時縣城報時之用,故名鐘鼓樓。
曾經的老鐘鼓樓坐鎮於德陽東、西、南、北4條街的中心,雄視四方。如今,隨着歲月變遷,鐘鼓樓遷至城東鳳翥山之頂,依然位於城市中軸線上。高速公路如玉帶般從山腰繞過,全國各地的人只要從高速公路上經過德陽,一定會看到這座名樓,並驚歎於它的美麗雄姿。
德陽的城市中軸線是長江路,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路的盡頭,便是開闊的鐘鼓樓廣場。站在廣場上抬眼一望,很遠可看見一座百尺高樓拔地而起,矗立在山頂,富麗堂皇。從廣場信步拾階而上,可見一面石牆,上刻“鐘鼓樓”3個浮雕大字,每個字3平方米左右,筆力蒼勁,古意盎然。從石牆後再往上攀登,經過300多級石階,猶如跨越300多載歲月。走得微微出汗之際,鐘鼓樓便出現在眼前。
據樓下碑文介紹,鐘鼓樓總建築面積為1574.5平方米,底層面積周邊長18米、高36米。建築樣式與古鐘鼓樓保持一致,為5層7檐,樓身主體色彩採用灰色基調,以塑筒瓦飾面,樑柱以深褐色為主,彰顯出典雅莊重、樸實大方的川西建築風格。
與300多年前一樣,在東南西北4個方位的房檐下,分別懸掛了“九天垂露”“青雲直上”“爽氣西來”“文光射鬥”4塊匾額。匾額下方兩側的椽柱上,垂懸着“餘音繞劍南,半天傳曉鍾更鼓;勝蹟恢旌左,嶺頭仰古韻遺風”等4副楹聯。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精美的雕刻、漆藝等工藝技法,記錄和鐫刻了德陽悠久的歷史風貌。
進入鐘鼓樓,沿着僅供一人上下的樓梯緩緩攀援而上。一口大鐘、一面大鼓,分別置於第三和第四層,它們曾經用響徹天地的清音計算着我們的歲月。一層階梯,一個拐彎,那優雅的吊角飛檐,古樸的秦磚漢瓦,彷彿把人帶回到那斑駁滄桑的歷史中。
每一層就是一個觀景台,憑欄眺望,德陽全貌盡收眼底。昔日的川西小城,如今已是高樓林立。山分九峯、形如飛鳳的鳳翥山將鐘鼓樓拱衞其中。秋色漸濃,將這裏點染得十分絢爛,紅橙黃綠各色鋪陳開來,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巨型油畫。
一陣秋風襲來,遍體生涼,登山時的一點微汗早已蕩然無存。300多年來的晨鐘暮鼓,似乎從來未曾遠離,還在我的耳邊迴響。我伴着鐘鼓樓,鐘鼓樓伴着我,冰冷的磚瓦似乎變得有了體温。我突然覺得心中無比踏實,感覺鐘鼓樓猶如一位睿智長者,已經活了幾百歲,將來不知還要活幾百歲。
古時,這裏傳出的鐘鼓之聲讓老百姓感到生活的平凡和真實,現在的鐘鼓樓依然是這座城市的空間地標,會一直守護着這方土地和這羣人,讓我們享受平靜安逸的生活。
【作者簡介】
曲三,四川德陽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德陽市教育作協副主席。在《人民日報》《四川文學》《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四川作家報》《草地》《德陽日報》等刊物發表散文詩歌10多萬字。曾獲全國、省、市多個徵文比賽獎項,作品入選多個叢書。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在封面新聞發表的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的詳細準確信息、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