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 消暑記

入夏以來,母親就陸陸續續地將家裏的扇子,涼蓆,捲簾等物件翻找了出來。雖説現在有空調風扇,但是母親還是願意一把扇子在手,躺在涼蓆上,簾下自有清風徐來,足可消磨這悠長的夏日。

夜光杯 消暑記

現在有空調、涼被,本不需要這些老物件了,但是在古代避暑可是件大事,華夏幾千年來,歷來就有苦夏之説。關於避暑,古人自有妙招,而且在古人那裏避暑逐漸成為風雅有趣的一件事。

最常用的避暑工具就是扇子了,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不過不是用來扇風取涼的,而是帝王外出巡視時用來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來開始用來取涼,一輪明月形狀的扇子稱為紈扇或者團扇,班婕妤有一首《怨歌行》,生動地描繪了團扇扇風取涼之美和功效,但唯恐秋天來臨,涼風會替代炎熱,到時扇子就被拋棄了……句句不離扇,字字在寫人。納蘭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也是對扇子夏日御風的一種描述。無論是團扇還是紈扇它的工藝漸至精美,由實用價值慢慢轉為藝術價值。不過,老百姓通常用的是蒲扇,由香蒲的葉子做成。老家的河溝,塘子裏生長着很多香蒲,夏天用來做蒲扇,碩大的扇面,拿在手中涼風習習,且有一種淡淡的青草香。執一柄蒲扇坐在樹蔭下,閒話農事,家長裏短,這是屬於他們的悠閒與愜意。小時候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姥姥搖着蒲扇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那大概是關於文學的最初啓蒙。

過去的人們夏天都鋪涼蓆,涼蓆有竹蓆蒲席兩種,其中用竹子編的涼蓆叫作“簟”。有一個成語叫做“簟紋如水”,形容席子的紋理細膩光滑。出自蘇軾《南堂五首》:“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辛棄疾《御街行》也有“紗廚如霧,簟紋如水,別有生涼處”這樣的句子。李清照的名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這個“簟”就是指的涼蓆。《紅樓夢》裏元春端午節給眾人的賞禮,獨獨送給寶玉寶釵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其指婚的意味不言自明。芙蓉簟就是有着芙蓉花圖案的精美的涼蓆。好的竹蓆,細膩如人的肌膚,枕下去,不生汗漬,有青竹水樣的清涼。小時候一個個的盛夏,就是在竹蓆上度過的,我家至今還放着幾領竹蓆,母親捨不得扔都收在那裏,被摩挲得光滑潔淨,如同帶着歲月的包漿。

關於避暑,除了扇子涼蓆這些避暑神器,還有其他一些妙方,堪稱風雅。古人在居住上有講究,夏日古人的房子多選擇鄰水,《紅樓夢》裏寶玉有一首《夏夜即事》,“水亭處處齊紈動,簾卷朱樓罷晚妝”,就是大觀園避暑的一個場景。或是居住在房屋的北側,北側的房屋有一項好處就是陰涼,陸游有詩:“午睡覺來桐影轉,無人可共北窗涼。”想來放翁常獨自在北窗閒卧,故由此感觸。陶淵明酷愛北窗,“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足見北窗的妙處。

或是在窗前植上芭蕉梧桐,“芭蕉分綠與窗紗”,綠窗幽靜,室內清涼。或是在樹蔭下覓清涼,有一幅宋畫叫《槐蔭消夏圖》算是對此情境的最佳詮釋。夏日炎炎,一株濃萌的槐樹下一男子袒胸、蹺足,仰卧在涼榻上,閉目養神,怡然自得。或是尋一處葡萄架或是絲瓜棚,頂上青雲蔽日,果香撲鼻,棚下絲絲涼風,好不愜意!

夜光杯 消暑記

現在有冰箱,有各式的冷飲,古時候人們講究“沉李浮瓜”,將瓜果投入冷水,取冰鎮之意。《紅樓夢》裏就有這一場景,將各色瓜果湃在水晶缸裏。汪曾祺夏天吃西瓜,“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如果以上條件你都不具備,那就學白居易,白居易曾作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其心靜自然涼的心態和修行表現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心靜都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值得你我好好領悟。(玉玲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0 字。

轉載請註明: 夜光杯 消暑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