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寫”老街?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舊城的更新改造,既是一個全球性話題,也是我國城市環境升級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通過恰當的規劃和設計手段增強歷史街區的生命力?回答好這一問題,對促進城市環境永續發展、塑造地方文化品格、維繫居民情感記憶等,具有多重價值和意義。
建築界曾圍繞舊建築價值展開過諸多討論,觀點常在保護、拆除與改造再利用之間反覆搖擺。面對舊建築,人們會有不同視角。當舊建築被視為有價值的紀念物時,它們應該被嚴格地保護和恢復;當舊建築被視為“重寫本”時,則允許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共存,不斷被改造利用。“重寫本”並不是否定建築遺產保護,而是以一種不那麼嚴苛的方式、更具包容性地對待遺產價值。從這個角度而言,老街恰似一部生動的人居生活的“重寫本”。
歷史街區更新處在繼承與發展之間,自有其糾結所在:一方面要讓城市留住記憶,維護歷史街區風貌;另一方面要不斷吸收新的社會能量,保持新鮮活力。這就需要我們在保護歷史建築風貌與使其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之間進行平衡思考。保護歷史街區,絕不是簡單地復古。歷史街區是在人們的生活演進之中不斷被改造發展至今的,今天的更新同樣需要做出適當調整和改變,以適配新的生活方式、功能業態、科學技術、思想觀念等等。歷經滄桑的歷史街區是面向未來的,其更新應經得起時間檢驗,以開放性、社交性、體驗性的生活方式營造,靈活應對迅速而不確定的業態更迭。因此,做好歷史街區更新,要求相關工作者具有敏鋭的判斷力,即哪些要保留,哪些應強化,哪些該拆除。歷史街區的更新不是簡單保留一個建築或場地所有要素的實踐,而是重新創造、重新思考一個更為優化的城市空間的機會。
一個成功的歷史街區建築更新項目,需要協調規劃、策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的工作。其中,功能策劃最為關鍵。策劃應綜合考慮地段、交通、人羣和投資回報、經濟模型測算等特定條件,同時能夠與現有歷史建築相適應。消費升級背景下,人們對線下空間的體驗需求進一步提升,而歷史街區建築物的“真實特徵”有助於實現品牌差異化。例如,北京疊院兒,其前身為民國建築,改造後既有衚衕老字號文創空間等功能,又有特色民宿“城市會客廳”的功能,滿足了餐飲、公共活動與休息等多種使用需求。
歷史街區的建築改造不僅是設計問題,還是技術問題。如今,追求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環境設計理念愈發普及,改造也應儘量減少能源損耗。要使用當代技術手段,更新和改良傳統工藝,尤其在熱工性能、聲學性能、防火、防潮、防腐等方面對老建築進行必要改進。例如,在四合院改造中,可以使用新的環保材料——竹鋼,代替傳統木材應用於建築結構和門窗。這種“看起來像木,用起來似鋼,其實是竹”的材料,在結構強度、防火防腐性能以及視覺效果等方面表現出色。
具備與傳統建築空間特徵緊密聯繫的改造觀念和手法,才能創造出基於歷史與傳統的新體驗,控制好空間氛圍和場景呈現。一座老建築背後,包含着豐富的傳統基因、歷史故事、生活習俗、文化內涵等。這些寶貴的遺產和智慧,正是當代快節奏、同質化環境中缺失的東西,需要通過創造性的轉譯融入當代生活。對於“舊”的解讀,正是產生“新”的設計的土壤。我們應該秉持尊重歷史和傳統的態度,恰當處理好新與舊的關係,讓新生於舊,新舊保持和諧共存,以回應舊建築傳統,適應新用户需求。未來,如何在改造中營造歷史街區新的場域文化,將是設計師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