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原創圖文七言律詩《河姆渡遺址》
長江流域河姆渡,石器代新風貌呈。
榫卯幹欄奇蹟術,木方水井妙才英。
先民水稻栽培廣,神鳥太陽崇拜誠。
夾炭黑陶千萬片,文明遠古默無聲。
(平水下平聲八庚韻)文/小巖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是中國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5000年)遺址。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佔地面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場展示區兩大部分組成。
公元1973年6月,當地農民興修水利時,首次發現了河姆渡遺址。由此,這個掩蓋了七千年之久,具有獨立發展過程的又一個遠古文明中心破土而出。
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遠古文明。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遺址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堆積厚度4米左右,上下疊壓着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蹟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水稻栽培: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稻穀、穀殼、稻葉和木屑等相間組成的混合堆積,經鑑定屬人工栽培水稻。
在年復一年的野生稻採集過程中,先民們逐漸掌握了野生稻的生長規律,並將其馴化成栽培水稻。
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已進入“耜耕農業”階段,並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成品的古稻田,大量的骨耜,成堆的栽培稻穀,是河姆渡稻作農業發展水平的直接證據。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木構幹欄:河姆渡先民因地制宜創造了適應水鄉澤國環境的幹欄式建築,被譽為“建築史的奇蹟”。這種建築即可適應潮濕環境又可防止野獸侵擾。至今仍盛行於東南亞和中國西南地區。
河姆渡文化發現了榫卯木構件。榫卯結構技術是充滿中國智慧的一項了不起的發明,證明河姆渡先民七千年前已熟練掌握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木構水井: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最早的木質結構水井。井口呈方形,邊長2米,井內壁為栽立的幾十根排樁,運用榫卯結構將所有排樁套接起來,形成固定整體,排樁上端平放長圓木,構成井口構架。
考古時還發現井內有平面略呈輻射狀的小長圓木和蘆蓆殘片,這些是與井上建築有關材料。可見,河姆渡先民們為保證水質,在水井上方建有水亭設施。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夾炭黑陶:夾炭黑陶是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徵。夾炭黑陶的炭素是植物碎末和稻穀穀殼等,先燒成炭再摻入泥土,可以減少陶器在成型過程中的收縮變形。由於炭素作用,再加陶胎在燒製過程中未充分氧化,因此陶質呈黑色。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雙鳥朝陽象牙蝶形器:圖騰是遠古人類對自然崇拜的產物。鳥和太陽是河姆渡先人表現最多的藝術形象,寄託他們的特殊情感。
雙鳥朝陽象牙蝶形器為一塊扁平似蝶狀的象牙,長16.6釐米,寬6.3釐米,厚1.2釐米,上有6個小孔。圖案的中心為五個大小相套的同心圓,外圓上半邊刻有火焰紋,兩側各刻有一隻鳥,鳥的喙部鋭利突出,圓眼伸脖,活靈活現。
雙鳥朝陽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遺址眾多藝術品中的代表,成為河姆渡文化的標誌。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小結:綜上所述,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歷史起源和文明啓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6 字。

轉載請註明: 河姆渡遺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開了怎樣的奇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