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我們此次踏足鹽井鹽田,應該説是一種偶然。對於大多數走滇藏公路進藏的人來説,鹽井通常只是一個休整的驛站,就像它所在的茶馬古道一樣,只是旅人和馬幫的打尖住宿之處,甚至過了不入,我們最初的想法也不例外。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現在回想起那一片片規模宏大的鹽田,回想起它剛剛撞入我視野時那份震憾,覺得自已真是幸運萬分!多虧了當地熱心人一再向我們推薦,也多虧了我那份禁不住誘惑的好奇心,終於讓我們得以停下腳步,去探訪傳奇一樣的藏鹽之鄉。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伴隨我們的是高原上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神聖的雪山。
瀾滄江畔 曲折“尋井”路鹽井在歷史上曾是吐蕃通往南詔國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著名的茶馬古道驛站。我們從廣東出發,辛苦了一路,原是衝着離鹽井不遠的曲孜卡温泉來的,誰承想,一份好奇心卻把我們帶向了神秘的鹽井鹽田……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西藏芒康曲孜卡一帶的高原藏族村落
從昆明一路飛馳而來,過大理,奔麗江,走中甸,再往前就沒多少好路了。車子漸漸進入橫斷山區,我們開始翻山越嶺。大家也從最初的一路歡歌變成了一路顛簸。雖然三個人坐着豐田4500很是寬敞,但還是沒法適應這種舟車勞頓。好在車行香格里拉一路風光如畫,倒也沒有覺得特別疲勞。滇藏公路中甸到德欽段正在修路,進山後時不時地就會遇到施工隊在劈山開路。我們愣是被這樣的斷路施工活活堵了三個多小時,這下子就得夜奔白馬雪山了,心裏暗暗叫苦。
翻越白馬雪山抵達德欽縣這段路程,海拔高,多彎道,路況差,即使當地司機也心有所憚。“真不願走這路,太難了,太冷了!”路上遇到的藏族司機操着藏族口音的漢語不住地抱怨。當晚皓月當空,明月照亮了白馬雪山一片深墨色的山體,峯頂白雪皚皚,色調簡約。晚上十時許,當我望見銀色月光下風姿綽約的梅里十三峯時,驚喜和讚歎便立馬把十二個小時的行路勞頓拋到了九霄雲外。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雪山下的藏區秋色十分迷人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梅里日出是絕不能放過的。因為昨天走得太累,所以今天決定不再拼命趕路。在飛來寺吃過早餐後,大家拍拍雪山,走走玩玩,一直磨蹭到中午才出發,計劃傍晚時分趕到鹽井鄉住下。從德欽的飛來寺出發,滇藏線的路況出奇的好,清一色柏油路。天氣也一掃陰霾變得陽光燦爛起來。這段路一直沿着瀾滄江峽谷而建,路兩側雪山聳立,大江奔流,景色非常壯闊。伴隨着一路的好心情,我們終於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太陽西斜時分,一行順利抵達鹽井鄉。原計劃要去泡温泉,於是到達鹽井後的第一站,我們就直奔曲孜卡鄉温泉賓館。在那兒,我第一次聽説了鹽田奇觀。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平頂木棚鹽田就建在瀾滄江畔,江對岸是富含鹽滷水的三疊紀紅色砂礫層
探訪千年古老鹽田“那神也一再對我説,叫我去奪取飲食調味的最佳品”。——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婦女需要將滷鹽水一擔擔挑到鹽田上面,再均勻倒在曬鹽池裏蒸發水分。
相傳在吐蕃統治前和統治時期,鹽比金子還貴重,因此爭奪鹽井的戰爭自然很多。《格薩爾王》中,就記載了一場格薩爾王與納西王羌巴為爭奪鹽井而進行的曠日持久的“羌嶺之戰”。納西族的國王羌巴受了黑魔神的蠱惑發動戰爭,格薩爾王帶領嶺國將士進行反擊,活捉納西王的兒子友拉,並佔領了鹽井;明朝時期,納西族首領木天王率軍隊武力奪取鹽田,留守鹽田的士卒世代相傳成了如今的製鹽人。經數百年來的積澱,鹽井成為藏東富庶之地,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如今,鹽井藏族人與納西族人和睦生活,服飾相近,不分彼此,最終實現了兩個民族的和平融合。
從曲孜卡鄉去鹽田有兩種方法,一是開車往回走,經過鹽井鎮區再往江邊的鹽田去;另一種方法是在曲孜卡鄉租摩托車或徙步穿過村子走山崖間的茶馬古道而去,大約有十多公里的路程。我們在鄉里租了摩托去的鹽田。不過那些山崖邊的羊腸小道行車走得實在危險,儘管藏族的摩托小夥一路叫着“沒事!沒事!!”,結果還是出現幾次打滑,摩托車的離合線都繃斷了,現在想想真是後怕。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由於鹽田建在不同土質之上, 在陽光的調節下,呈現出了斑斕的顏色
站在高高的大山上俯看瀾滄江峽谷,深深的崖壁上層層疊疊的鹽井井架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就像峽谷陡崖之上蓋了一層層的閣樓,又像是一層層的懸壁梯田,這裏就是千古鹽田了!
鹽井,在納西語中稱“察卡”,藏語則稱“察卡洛”,“察”意為鹽,“卡”或“卡洛”意為井眼或洞眼,翻譯成漢語即鹽井。我們滿懷着好奇的心理,對這種原始的煉鹽方式充滿了好奇,於是忙不迭地下到鹽田中去探個究竟。鹽田所處之地山高谷深,沿江兩岸三疊紀紅色砂礫層中滷水豐富,自然泉湧。據説,這種滷水的含鹽量高達30.7克/升,這也是青藏高原原為海洋的有力明證。目前,鹽井一帶的瀾滄江峽谷沿岸兩公里左右的範圍共有鹽泉83口,平均流量為140~288立方米/日。我探身往旁邊的幾口古老鹽井中張望,有的井深三四米,有的深達五六米,工人要從木梯上爬下去才能汲取到鹽滷水。無論冬夏,井口裏隨時都熱氣騰騰的冒着温熱的鹽水。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多年的古老鹽田中析出的鈣化鹽水
聽身邊一位納西族的曬鹽人説,“這種鹽泉,位置不同,鹽的產量也會有很大差別。離江水越近的井,含鹽量就越低,相反就越高。”由於鹽源位於江邊,為防止江水上漲漫入井中,多數井沿都被高高地壘砌起來,看外形猶如小小的碉堡。鹽田則在江岸山崖上。人們用粗大的原木就地勢搭建骨架,骨架上方橫鋪一層結實的木柴板,最後再鋪蓋上一層10釐米厚的夯實不透水粘土層,這樣就形成了一塊高約2米的平頂木棚鹽田。鹽田的顏色同岸上泥土的顏色相近。鹽田根據地形有大有小,並逐漸向山崖上方蔓延,以致山崖上層層疊疊的曬鹽田足有三、四百米高。而下面就是奔騰的瀾滄江水,耳邊盡是呼嘯的激越水聲。
我在鹽田旁邊發現一塊牌子:“鹽井古法制鹽,世界絕無僅有”。説它“絕無僅有”,在於它不同於蜀中之鹽須深挖井、高耗力,不同於海鹽“辦鹽全賴海潮”,優於池鹽質地,更勝於砂鹽、崖鹽和石鹽。早在2009年,芒康鹽井鹽田就已被公佈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井鹽曬制技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一位藏民騎馬去鹽田收穫曬好的井鹽,再打包運往外地銷售
陽光和風的禮物面對着像鏡子一樣平整的鹽田,我總感覺它有種神秘的美感。下意識地,我們開始深入到鹽田深處……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自制中國鹽史“紀念樹”
我離開江邊,獨自一人沿着陡峭的江岸而上,上面就是層層疊疊用木架子支撐起的大片古鹽田。這些木架子鹽田錯落有致,鱗次櫛比,鹽田之間相互以簡易棧道連通。擁有12年曬鹽經驗的納西族曬鹽人阿良告訴我,“鹽民在泉口上修建平頂木棚,棚頂上抹滿不透水的紅粘土層,用來曬鹽。然後再把鹽泉水從井下提至木棚頂注入鹽田,經陽光自然蒸發3~5天后才能析出鹽分,這就是‘藏巴鹽’的大致製作過程”。“前幾年,也有人用水泥鋪過鹽田,結果滷水基本幹不透,還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傳統工藝有用!”阿良堅定地説。正如他所説,鹽井曬鹽的古老工藝,為這裏的人們鋪出了一條生存之路。直到現在,鹽井的大多數納西族居民仍在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着傳統的曬鹽生計。
在整個探訪鹽田的過程中,我發現最繁重的工作莫過於下到井下背滷水。曬鹽人先要將鹽滷水一桶桶地從江邊巖洞中取出,然後背到五、六層樓高的木棚上,倒入自家的鹽池中澄清。經兩輪鹽池澄清後,再將乾淨的鹽滷水一桶桶背到曬鹽場中日曬蒸發。更讓我意外的是,如此繁重的工作竟然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的!她們每天清晨日出直到傍晚,揹着桶、挑着擔子下到江邊的滷水井取出滷水,再挑上半山腰倒在鹽田裏,平均下來每人每天要背60~100擔的滷鹽水。當然,收穫的鹽晶還要被女人們分裝成約60公斤/袋,同樣要一步步背到岸上。而她們家裏的男人則要跟着馬幫到外地販鹽,翻山越嶺地將鹽銷往鄰近昌都地區的十幾個縣和雲南迪慶地區,等把鹽巴賣光了,再買回生活用品。男人和女人互相協作着完成鹽的生產、銷售和交易的整個,這也是鹽田人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男女分工。鹽田裏的婦女們,在日復一日的強烈陽光照射下,她們的臉上過早刻上了歲月的痕跡。然而,以我們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張張臉上總是能找到最質樸、最燦爛的笑容。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在梅里神山的眷顧下,鹽井藏鹽技藝被一代代傳承下來
桃花肥水出好鹽現代生活中,小小的一包鹽可能無足輕重,我們在任何一家超市都可以花2元錢的價格得到它。但在古時,我們無法想象,鹽比金子更有價值的意義。更無法理解,食鹽能夠成為國家命脈。
在鹽井,每年農曆3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很容易出鹽,這時鹽的品質是最上乘的。此時正值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的時節,通常這時候產的頭道鹽最好也最白,被稱作“桃花鹽”;二道鹽中略有沙土,但仍然可供日常之用;三道鹽質量最低,但主要是用來喂牲口的。因此,鹽井人也喜歡把桃花鹽稱為“陽光和風的禮物”。當然,這也被作家馬麗華寫進了她的作品。
在上下鹽井納西族民族鄉,如今還有61户產鹽專業户。他們沒有土地,只以曬鹽為生。他們的整個製鹽、販鹽過程不用向政府交任何費用,平時用賣鹽換來的錢再買糧食吃。鄉里另外的213户基本都有鹽田,同時還有土地,過着半鹽半耕的日子。在江東岸的扎達村,全村五六十户都是藏族,他們祖祖輩輩也在這裏曬鹽巴,那裏產的紅鹽50公斤能賣到約四十元。用這種紅鹽做出的酥油茶顏色更加紅亮,並且也是餵馬和犛牛的重要原料,所以紅鹽也相當深受藏民的歡迎。據説,整個鹽井地區,一年大約能夠產鹽24萬公斤左右,產值約三十萬元人民幣,一般的專業户一年能曬鹽5000公斤以上,而其中絕大多數井鹽都要通過身邊的這條茶馬古道以馬幫的形式運到波密、林芝或川西等地。在如此最艱苦的環境下,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異常緊密,這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相守?
如今,這鹽田與古道將如何繼續沿存下去?已漸漸成為很現實的問題。面對着翻滾南下的瀾滄江,那些五彩斑斕的千年鹽田和江兩岸台地上的農田,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面對着奔騰了千萬年的滔滔瀾滄江,我不禁疑惑,這沿續了上千年的藏鹽傳奇又將如何面對它的明天呢?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藏鹽發現之旅路線圖
自駕路書
廣州(廣昆高速)—1680公里—大理(G214、大麗線)—180公里—麗江(長水路、G214)—195公里—中甸—190公里—德欽(G214)—117公里—鹽井—8公里—曲孜卡鄉
Tips
1.從德欽去鹽井的公路,主要沿瀾滄江行進,駕駛者一定集中注意力,防止意外。
2.麗江到中甸開車只需大約半天時間,加油和飲食很方便。
3.中甸到德欽之間,奔子欄鎮前後大約有二三十公里的沿江山路為沙石路面,要控制好車速,避免車輪打滑。
4.離開德欽後,持續盤山,路邊狹窄。公路一側是萬丈河谷,另一側是山崖(雨季時多塌方)。
5.鹽井位於G214線旁,瀾滄江的東西兩岸,有上下鹽井之分,去往兩地的交叉口路牌灰暗不易發現。去下鹽井的時最好多停車問問當地人。
6.通往下鹽井的鹽田約有8KM山路狹窄,會車困難,應尤其小心。
注意
1.麗江至中甸,沿途可觀賞温帶至寒帶各種植物變化。
2.在中甸,可以考慮去碧塔海和松贊林寺遊玩。
3.進入到梅里雪山地區,海拔在3800米左右,沒有高原經歷者可能會有頭暈、呼吸急促等高原反應,應加以注意。
4.住在德欽飛來寺卡瓦格博賓館,視野很好,從賓館客房就可以看到梅里大雪山。
5.在鹽井,一定要吃納西族好吃又好玩的“佳加面”。
6.鹽井平均海拔2350米,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特別深度體驗和攝影。
7.下鹽井不屬於開放的旅遊地,食宿需要返回上鹽井的小鎮,但其接待能力和衞生條件也很有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98 字。

轉載請註明: 自駕遊滇藏公路,探訪瀾滄江邊傳承900年的古老藏鹽曬場,場面震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