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藝海擷英】  

作者:顏維琦(光明日報主任記者)

眾所周知,中國人對“山水”有着複雜的情愫。無論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寄寓,還是“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沉醉,抑或“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感懷,在古人的世界觀裏,山水是自然崇拜和隱逸哲學的一部分,也是審美對象和生命體驗。人們把山水作為一個歸宿,通過對山水的摹寫與歌吟,來克服塵世中經歷的灰暗和痛苦,達到生命的昇華。

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企鵝(中國畫) 樂震文

山水文化的基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植根深厚。魏晉南北朝時期,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自北宋開始,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題材。時至今日,人們觀山摩水的視野有了極大拓展,情感和思考也發生了變化,山水文化的基因如何以藝術的形式表現?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向何處去?近日,上海寶龍美術館推出的“琴瑟和鳴:樂震文·張弛聯展”給出了海上畫壇的一種回答。

繼謝稚柳、陳佩秋之後,要數海上畫壇的藝術伉儷,人們很容易會想到樂震文、張弛。兩人皆深耕中國傳統山水畫領域近五十載,“替山河立傳,為時代留影”是他們共同的藝術追求。步入展廳,時遇羣山幽谷、迷霧彩雲,時聞深谷鳴泉、玉枝生風,不覺“又是一年荷塘綠”,拾級而上便“身遠宿雲端”,方才喜見雨後青翠,一不留神又被山前秋色撞個滿懷……樂震文的“樂氏山水”,既有肆意流動的筆觸,也精心描繪比例極小的人物,層層疊疊,洋溢着大自然的熱烈氣氛,充盈着活潑潑的趣味。

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畫) 張弛

張弛則將更為細膩的女性感覺融入紙面,以畫筆作山水詩。一組《雲水謠》虛實相涵,動靜相生,在對大自然的擁抱中體現生命質感,探尋宇宙間的奧秘。山、花、樹、人,細節被打碎重組,一筆筆構成新的山石、樹木和流水。她要畫出的不只是眼前山水,更是心中山水。70米長卷《海上攬勝》藴藉着10年的創作軌跡,自浦江源頭至洋山深水港徐徐鋪展,以過去、現在、未來作為時間維度,描摹上海的城市温度、人文深度和歷史厚度。這是獻給一座城市、一個時代的山水詩。

應該説,兩位畫家的筆下有冒險,有奇遇,有指揮若定的大將風範,也有心隨筆運的物我兩忘。這都離不開對傳統、對材料,以及對抒寫對象的熟稔。由於特殊的機緣,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同在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工作的樂震文、張弛,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並臨摹了大量的古代山水畫真跡。在手摹心追文徵明、王石谷、新羅山人、傅抱石、張大千等藝術大家的過程中,他們系統梳理筆墨技法,積攢了厚實的傳統功底。此後旅居日本的經歷,又令二人進一步開闊了藝術視野。

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雲霞深處(中國畫) 張弛

難能可貴的是,這對畫壇伉儷多年堅持寫生,初心不改,腳力不減。他們一有機會就會造訪名山大川,同時也不放過野山野水,履痕所及之處,藝心時時湧動。對祖國山水的深深眷戀,促動着他們用繪畫為山河立傳,在真山真水間探索中國山水畫的新拓展,給傳統以新生命。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收穫了許多陌生的體驗,藉此深入,由表及裏,試圖攫住那些不經意間的變化,以求將傳統山水畫引向心中的理想境界。

要創造有中國傳統和時代特徵的新藝術,談何容易。好在,自然本身就是藝術最好的催化劑。他們奔赴陝北延川,登高原,走西北,到各地進行蹲點式採風,去感受一地的獨特文化。他們堅信,“吃透一座山”,才能更好地為山川立傳,寫出山河的內在精神。

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自然空色相(中國畫) 樂震文

“山水畫寫的不止是一個局部,凡是地球上的景物都在其表現範圍之中。它的層霧,宿露,風雨四季,它的喧囂和寧靜、昏暗與光明,只要踏進去,自然就會給你啓示。”於是乎,他們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天地,來豐富中國山水畫的題材和表現手法。展廳中,最令觀者感到震撼的便是兩人合作創作的南極題材作品。2019年10月,樂震文、張弛赴南極採風,完成了《淨土蕩塵埃》《半月島》《中國南極長城站》等作品。回憶南極行,張弛寫道:“與幾萬年的冰山如此近距離對視,感覺是那樣神奇,那樣美妙。太陽的餘暉給冰山、浮冰和大海都染上了一層神秘的玫瑰色,一座座冰峯恰似披了銀裝的灕江山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程中兩人直接用毛筆畫的數十幅水墨寫生,也在展覽中以多種形式亮相,憨態可掬的企鵝萌翻全場。企鵝是傳統畫譜中沒有的形象,極地風光是以往的中國繪畫不曾涉足的領地。樂震文、張弛調遣中國繪畫的傳統筆法,鼓瑟鼓琴,通過筆墨的力量賦予冰川以氣韻生動的藝術生命。極地山水的新探索,和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實踐,以及對城市山林的摹寫,其內在實是一以貫之,都是借傳統山水之心,觀當下萬千氣象,都充盈着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對生命的關照、對自然的敬畏。

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移得山川勝 坐來煙霧空(中國畫) 樂震文

對於傳統和創新,魯迅曾説:“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當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這場“新山水”的展覽給予觀者的啓示在於:傳統是滋養,它只會幫助你,但絕不替代你。好的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藴,也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真山真水間,既是精神,也是傳承,更是責任。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8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19 字。

轉載請註明: 吃透一座山,畫出新山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