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反排苗寨等着你
反排苗寨坐落在雷公山山脈南麓,平均海拔1080.4米,位於台江縣東南面26公里,距方召鄉政府駐村14公里,距320國道和滬昆高速公路均為26公里,共488户1880人,均為苗族。
村寨地處兩山夾溪的山窪間,四周綠樹成蔭,溪流淙淙,遠山如黛、近峯青幽,吊腳木樓羣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掩映在翠竹綠樹之中,轄區內生物資源豐富,植被完好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反排苗寨歷史淵源DISCOVERY
反排苗語音譯“方白”,意為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的苗族村寨。反排建寨史無文字記載,據苗族巫師和苗族古歌的傳唱,大約在公元1500年前,首先來到反排居住的是耶古王子夫妻。
他們在此地開山闢地,生下十二個兒子,六個往東遷,五個往西遷,一個留在反排,最終演變為台江的9個苗族支系。反排歷史上有位祖先叫囊向,威望極高,成為周邊村寨的自然民族領袖,被後人尊稱為南向王(囊向),現其住地遺址仍存。
反排村經過千百年的歷史錘鍊,苗族文化底藴深厚,苗族風情古樸濃郁,民族歌舞獨具特色,民族節日豐富多彩,國內外專家學者紛至沓來,推崇備至。這裏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聲樂有飛歌中調、情歌調、酒歌調等,反排多聲部情歌特別出名;器樂有木鼓、蘆笙、芒筒、木葉等。
舞蹈有木鼓舞、蘆笙舞等。反排木鼓舞以其粗獷豪放,飄逸瀟灑,反排木鼓舞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反排村,是一個古色古香的苗族古村落,至今保存和延續着古老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苗族文化在此多有體現,其中以木鼓舞最富盛名。
反排木鼓舞DISCOVERY
“反排木鼓舞”是漢語對這一傳統苗族文化的稱謂,苗語自稱“方白牛漿”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語的稱謂,“牛”是木鼓,“漿”是鼓社,一個盟之意,“牛漿”即為鼓社祭鼓時所用的木鼓;“著”是跳,“著牛方白”,即為跳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由五個章節組成,五個章節有:“牛高抖”、“牛扎廈”、“高抖大”、“扎廈耨”、“廈地福”,鼓點急時如雷鳴,緩時如滴水,由踏步、騰越、翻越,甩同邊手等基本動作構成,主要是反映苗族祖先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長途遷徙,開闢疆土,創造美好家園。
由於它與苗族祭祖緊密聯繫,通過它每個章節的鼓點、動作、韻律,均可以看到苗族社會的起始,苗族祖先遷徙過程中的艱難跋涉、守山打獵、開闢田土、創建家園的蹤跡。它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最顯著的文化形態的紐帶。
反排木鼓舞是一種世代相傳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長途遷徙,開闢疆土,圍欄打獵,創造美好生活的壯舉。這種舞蹈舞是苗族神話中造人之神——“蝴蝶媽媽”的象徵,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並開始貢奉,由後人沿襲至今。
過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節跳,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進行,現已演變為用於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為五個章節,以激越的鼓點為主節奏,由踏步、騰越、翻越、甩同邊手等基本動作構成。
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凡苗族聚居區,大都有跳木鼓舞的習俗,位居苗疆腹地的台江反排苗族木鼓舞,在眾多苗族木鼓舞中,最為獨特,最具代表性,無論在歷史文化內涵上,還是在藝術表現上,反排木鼓舞是國家級傑出代表作。
1990年,反排木鼓舞並在北京中南海亞運會表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讚賞,並親自接見隊伍,從此隊伍精彩表演之後,走出國門,譽滿中外。被中外遊客稱為“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