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原來與馬來西亞是一體的,後來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境外力量的施壓,它被迫分離出來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在現如今的世界上,新加坡早已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其國力遠遠超過了鄰國馬來西亞。
新加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亞洲小國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擁有非常發達的製造業和旅遊業,人均GDP甚至遠超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瞭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裏,可以説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一個國家官方語言的確定必須考慮國民的組成結構等問題。在當時新加坡的居民結構中,由7成華人和3成的印度人及馬來西亞人共同組成。所以在本國哪種語言的使用率最高則可得出分曉。
不過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是考慮到,本國畢竟由這三種人羣組成,所以採用漢語、馬來西亞語和印度語這三種中的任意一種作為官方語言,都會引起其他羣體的不滿。
恐怕會滋生許多禍端、甚至引起暴亂什麼的。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極端情況出現,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各個羣體的利益,最好還是選擇這三種之外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最為穩妥。
二、漢語太難了
那麼有人或許會問:\"新加坡國民中有七成的羣眾是華人,使用漢語,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呢?\"剛才上面已經提到了,為了平衡各個羣體的利益,新加坡政局不願冒險。
其次是李光耀認為中華文化非常博大精深,漢語是一門非常難以掌握的語言。他當初實現對漢語的基本掌握都花了大半年的時間,並且至今仍不能做到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
確實有諸多研究表明,熟練掌握漢語所花的時間要比熟練掌握其他語言的時間要多上許多。所以他認為,將漢語這門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尤其是在本國還有三成的印度人和馬來西亞人的情況下,要求全體國民熟練掌握漢語,是不現實的。
並且高深的漢語難以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語言在全球去推廣,而相比之下想要熟練掌握英語則簡單許多。漢語的\"高深\"這一特質也成為了自身的缺陷,而英語是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簡單易學,語法和詞彙都更易理解和掌握。
其實確實如此,我們很多人基本在小學學習過英語之後,便可以同外國人進行基本的對話和簡單的交流了,比漢語學習是簡單許多的。
此外,新加坡有長期的英國殖民歷史,它們在歷史上的很多時間裏都被英國佔領着。因而雖然國民結構中由三種人羣基本組成,但在英國的長期統治下,國民基本上都已經熟練掌握英語了,在日常生活中對英語的應用也是十分自如的。還有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是為了更好地為本國民謀得發展與機遇。
作為漢語使用的主要國家中國在現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綜合國力非常強盛。全世界也隨之掀起了一股\"漢語熱\",全球範圍內使用漢語的人是非常廣泛的。然而這是在當下的基本狀況,放在21世紀前期,卻並非如此。那時的世界,仍以單極化為主,以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家是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巨鱷。選擇何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將對國家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英語系的國家是新加坡主要的貿易伙伴,因而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便更順理成章了。李光耀曾經公開表示過,新加坡曾經被英國統治的這段殖民歷史給新加坡打下了非常好的英語基礎。
其實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以後,起初的民生狀況非常堪憂。原因在於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所擁有的資源也存在着諸多侷限,例如他們連淡水資源都需要進口。
所以新加坡若想謀得生存,必須從旅遊業、金融業、製造業、拉動對外貿易等方面下功夫,必須與之前的英語國家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與貿易關係。建立在這樣的考慮之上,那麼唯有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才可以和世界上強大的英語國家爭取到最廣泛、最全面的合作,才可以從根本上推動新加坡謀得良好發展。
綜合種種考慮,新加坡最終便拍案決定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李光耀後來回顧自己的從政生涯,覺得自己做得最正確的一項決策便是選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而非漢語。
雖然如今中國崛起、強大了起來,新加坡與中國的貿易來往也分別在質與量上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和提升,但是在總體的貿易佔比依然不及20%。主要的貿易往來、經濟發展還是依靠與西方英語國家的合作。
所以無論是過去、現在,亦或是可預知的未來,新加坡都將會一直堅持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來使用。李光耀在這項政策上所做的考慮和最終決策,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思考。
例如若想推動漢語最終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讓全球的人都認可、重視並使用漢語,則最根本的措施是着力推動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實現飛躍。當我們越來越強大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渴望與我們謀得深入合作、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渴望來到中國求學或者旅遊,那麼他們便不得不認真學習漢語。
其實在現如今,我國已經逐漸在這條路上探索與發展了,中國日益強盛,\"漢語熱\"席捲全球,相信漢語成為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這一時刻,指日可待了。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