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勘測古墓入口未果,老漢隨口一説,卻幫專家解決了難題
01專家勘測古墓入口未果,老漢隨口一説,卻幫專家解決了難題
漢代古墓,近在咫尺,為何令專家束手無策?三次勘探,歷經六年,考古工作何去何從?高科技的力量卻不敵老者之言,究竟是怎麼回事?現在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聆聽老漢講的故事。
在1984年年末,一座古代陵墓遺址在江蘇徐州被發現,考古專家得到消息後立即趕往現場,並對這座古墓進行了研究。通過簡單的勘探後發現,這座古墓的主人應該是漢朝人,因為墓坑裏面陪葬了不少俑人,由此可以判斷出墓主人的身份不低。
專家們根據以往經驗與地勢分析,判斷出這座古墓的入口應該就在當地獅子山的山體上。但是漢朝距今已經度過漫長歲月,時間流逝,滄海桑田,如今的獅子山上面住滿了農户,如果用大型器械進行挖掘,肯定會影響到山體上居民們的生活,甚至還會造成房屋坍塌,因此這個方式還未實行就被專家否決了。
但是,獅子山上石頭體形巨大且數量眾多,如果不動用大型器械就想要打開墓穴入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考古人員一時間陷入了困境,這時一位隊員提出建議,當地居民長期生活於此,肯定對周圍地形更加了解,何不向當地居民請教?但是當工作人員根據村民們提供的信息進行探測,卻發現信息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無法落到實地。
束手無策的考古人員只能藉助科學技術,試圖用這種方法找到墓穴入口,為此還特意調來了微伽重力儀。隨後大家又在這裏忙活了7、8天,但是並未尋得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只找到了幾塊被風化的岩石。事情發展到這裏,專家組已經預料到結果了。
事情一直沒有進展,對於這座古墓的發掘工作就這樣被耽誤了,直到時間來到1987年,考古隊再一次對該古墓進行勘探。這次的考古工作準備更加充分,裝備更加齊全,先後動用了9種科學儀器,甚至包括放射性地質雷達。
考古隊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在獅子山進行檢測,高科技設備就是不一樣,在經過連續幾天的努力之後,專家們很快就有了新的發現——在山體之上找到了3個異常點,這3個點所在的位置極有可能是墓穴的入口。考古人員彷彿守得雲開見月明,於是興致勃勃地對這3個異常點進行勘察,但是勘察的結果卻給考古人員澆了一盆冷水。
考古人員並沒有在3個異常點周邊發現關於墓穴入口的線索,考古人員又一次敗興而歸。第一次考古工作曾被耽誤了3年,第二次經過前期充分的準備的情況下,又再次失敗,一直延續到1990年,考古隊才對該古墓展開第三次勘察。
從1984年發現古墓到1990年,一共過去了6年的時間,但是對於墓穴入口的位置找尋卻毫無頭緒,這令考古人員非常懊惱。該用的技術手段也用上了,但是依然沒有任何線索,心急如焚的考古專家,整日耗在獅子山上面。然而就在這一天,專家們有了新的線索。
專家們按照往常一樣,在獅子山附近做調研,突然有一位老者前來搭話,“我們這邊有個洞窟,我們都叫他紅薯窟,他存在時間很久,也不像自然形成,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考古人員立刻被老人説的話吸引了注意力,專家們更是眼前一亮。明明獅子山都是大塊石頭,哪裏來的紅薯窟呢?於是專家們立即請求老人帶他去看看剛剛聊到的紅薯窟。
看着眼前專家們緊張的神情,老漢也變得慎重起來,趕忙帶着考古人員前往紅薯窟查看。當專家看到老漢口中的紅薯窟時,立馬確定這個洞窟並非是天然形成,而是有人特意將洞窟打造成這樣,從開鑿的痕跡來看,年代距今也十分久遠,於是墓穴入口的尋找工作一下子就進入正軌。
考古隊就此對紅薯窟周圍進行了詳細勘探,最終順藤摸瓜地找到了墓穴入口,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勘察的過程中,考古人員也弄清楚了這座古墓的奇妙之處,原來這座古墓是掏空了山體,依山而建。在隨後的挖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專家們收穫頗豐,考古工作獲得圓滿成功。
隨着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老一輩的經驗逐漸被人忽視,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總是固執地認為老一輩思想僵化,跟不上時代潮流,但時至今日老人的經驗仍然具有借鑑意義,畢竟這些經驗是從經年累月的實踐中獲得的。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與老人溝通,這樣便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對於本篇文章中的古墓勘察,如果沒有老人提供的信息,那麼考古人員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而且還不一定有結果。所以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在堅持自己想法的同時,也要聽一聽別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