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雖國力不及漢唐強盛,但這也使宋朝成為了一個文人墨客輩出的時代,宋詞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寶。宋朝著名的詞人如蘇軾、李清照、陸游等人都已是老生常談的對象,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北宋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冷官"、醫者——黃庭堅。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圖一:黃庭堅像

1、 作為文人的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其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都給後人留下了很高的參考價值。

(1)黃庭堅在詩歌上的造詣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一種文學創作的方式叫做詩序,詩序位於詩題後、詩文前,有為自己的詩作的詩序,也有為他人作的,通常用來記錄寫詩的背景、情感、思想等等。宋朝的詩多,詩序也多,黃庭堅就是詩序創作中的佼佼者。他的文學創作風格受蘇軾影響很大,在作品中貫徹落實了"以文為詩"的寫作特點,所以通常情況下,黃庭堅所寫的詩序篇幅一般都會長於詩文。

黃庭堅的詩序主要有三類:紀實類、感懷類和評述類。首先是紀實類,這一類詩序主要描寫詩人創作這首詩的原因、創作背景和與這首詩有關的人物等,重在講述事情發生的過程,不會發表對這件事的評論,也不會帶有明顯的私人感情。例如,《玉芝園》和《借景亭》這兩首遊記詩的詩序,寫的就是黃庭堅到玉芝園和借景亭遊玩作詩的事;《四休居士詩》和《陳留市隱》的詩序寫的都是與本詩相關的人和事,前者記述了黃庭堅的鄰居太醫孫昉自稱四休居士的故事,後者記述了陳留市一名刀鑷工與女兒的故事。

第二類是感懷類,這一類詩序主要描寫詩人內心的所思、所見、所感,觸景生情的描述佔很大一部分,例如在《書舞陽西寺舊題處》的詩序寫的就是詩人七年後故地重遊,看到舊日之景,再聯想到自己這七年間起起伏伏的政治生活,有感而發的作品。

第三類是評述類,這一類詩序是根據看到的人或事發表自己的評價與看法。在《薄薄酒二章》和《濂溪詩》的詩序中,黃庭堅就發表了自己對兩個相關人物的評價:前者寫了對趙明叔的評價:"知足不辱,有馬少遊之餘風"。意思是説趙明叔能知足常樂,有東漢馬少遊的風範(馬少遊其人,一生淡泊名利、知足求安、無意於功名利祿),但這句評價似乎帶着些諷刺的意味,因為蘇軾説黃庭堅的"憤世疾邪"稍微有點過了頭。後者寫了對周敦頤的評價:"短於取名,而惠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俸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意思是説周敦頤沒有一味地追尋功名利祿,而是專心發展自己的志向;不在意自己身上有多少福氣,而是寬待百姓,很得民心;自己拿着微薄的俸祿,而讓孤寡之人都能得到安樂;不擅長迎合世俗中的陋習,而喜歡與古書中的賢良為友。

黃庭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還十分擅長借鑑別人的作品,俗話説:"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黃庭堅就是把這句話貫徹落實到底的人。他曾在《答紅駒父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卻又讓人難以反駁的觀點:"自古以來,自己創作詩文那是最難的事,我們現如今覺得杜甫的詩,韓愈的文都是他們自己創作的,因為後人都找不到出處。其實不然,我們找不到出處實則是因為讀書太少。古時候能寫好文章的人,那都是特別會'抄'的人,他們提取前人文章中的一些觀點,然後加以提煉,這叫'點鐵成金'。"

黃庭堅的《寄黃幾復》中有一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第一次讀到這句詩時,我總覺得如果後一句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話,好像也沒有太大違和感。事實證明,黃庭堅在寫這句詩時,確實化用了很多詩人的詩句,其中就包括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還有白居易的"春風桃李花開日",李商隱的"巴山夜雨漲秋池"。他創作的詩句總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但又尋不到太具體的痕跡,這就是黃庭堅的厲害之處了。他既會讀,又會抄,這才使得他的作品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

(2)黃庭堅在書法上的造詣

黃庭堅不僅在詩詞歌賦有很高的成就,他還在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他與蘇軾、蔡襄、米芾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黃庭堅的書法作品常被人説是"死蛇掛樹",是因為他的筆法上承古法,力求向魏晉時期的書法家學習,世人便嘲他的書法太過死板。唐末五代時有一書法家叫楊凝式,黃庭堅認為他的筆法是深得晉人傳承的,所以是他學習的榜樣。我們能從黃庭堅的詩中看出他對楊凝式的欣賞:"世人竟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闌。"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圖二:楊凝式的書法

黃庭堅在寫書法時也極富創新精神,並且在寫書法的途中不斷髮掘屬於自己的風格。他十分崇尚魏晉時期閒散趣味的書法,自己卻一筆一劃的寫的十分紮實;他的行書作品中,有意將字體傾斜,將自己的個人風格凸顯出來;到了晚年,黃庭堅終於形成了自己的書風,達到了"脱俗"、"重韻"的效果。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圖三:黃庭堅的書法作品

2、 作為官員的黃庭堅

黃庭堅與他的老師蘇軾在仕途上也有一些相似,他們身負才華,心懷天下,卻因生不逢時而無法得到君王的重用,甚至還屢遭奸人陷害被一貶再貶。儘管仕途如此多舛,黃庭堅依舊不忘初心,始終一心為民,即使身處偏遠的流放之地也依舊能保持"鬼門關外莫嫌遠,四海一家皆弟兄"的曠達心境。

(1) 黃庭堅起起伏伏的官場之路

黃庭堅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讀書天賦,甚至能做到過目不忘,但由於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年幼的他只得寄宿在外婆家。童年艱苦的經歷並沒有磨滅他樂觀的心態,反而讓他看到了更多百姓生活的疾苦,因此他為官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百姓好,這讓他養成了有話直説的習慣,但就是這樣一個習慣讓他在官場中屢屢碰壁。

在"烏台詩案"中蘇軾被貶,由於黃庭堅沒有與蘇軾劃清界限,因而受到牽連,被罰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月奉。黃庭堅一生為人正直,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敬但也被許多人不喜。朱熹不喜他聊天時的"不談禮教",富弼不喜他的"口無遮攔"。還有一人是與黃庭堅同在館閣任職的同僚,叫趙挺之(趙明誠的父親)。此人深諳官場之道,滿心滿眼都只想着如何升遷,這種行為被"寧為茶官,不為俗官"的黃庭堅所不屑。但他這一不屑,卻同時得罪了兩位官至宰相之人——富弼和趙挺之,這就為他不順的仕途打響了前奏。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圖四:烏台詩案

黃庭堅被貶之地那是一個比一個偏遠,先後到了涪陵、黔州、戎州、赦歸,最後因為拒絕在他撰寫的石碑上刻地方官的名字,又被趙挺之貶到了宜州,並在這個地方結束了他的生命。但即使是在宜州這樣偏遠艱苦之地,黃庭堅依然保持着一顆樂觀豁達的心。

(2)一心為民的"冷官"

汝州葉縣縣尉是黃庭堅登進士第之後的第一個官職,他任職不久之後河北就發生了地震,地震之後又爆發了洪澇。災難過後,河北的大批百姓都湧入葉縣來避難。黃庭堅並沒有將難民驅逐出境,而是積極組織救援賑災的工作,將湧入葉縣的難民好生安置。之後他還作《流民嘆》來描述百姓因災難而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悲慘境況。

在"烏台詩案"後,黃庭堅被從京城貶到了吉州太和縣當知縣。黃庭堅上任時正是春耕播種的時節,他帶着屬下到田埂視察時卻發現在田間耕作的只寥寥數人,他便上前去詢問原因。屬官告訴他,如今朝廷頒佈了一法令名為"青苗法",這個法令規定農民要根據種田的數量來繳税,種的越多,繳的税也就越多。許多農民因害怕其高昂的税收,而紛紛轉行去經商。剩下沒辦法轉行的都只能逃税或者淪為盜賊,如今縣裏的監獄已是人滿為患了。從唐朝開始,就有在郡縣門口設立戒石以警示官員的習慣,在黃庭堅巡視完田埂的第二天,他就在衙門門口立一塊戒石,上面寫着"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此來提醒官員,萬事要以民為本。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圖五:戒石銘

3、 作為醫者的黃庭堅

很多人都知道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大書法家,若不是因為他被流放宜州,也許後人永遠不會知道其實他還是一名精通醫理的大夫。

(1)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黃庭堅被髮配到宜州時已是年近花甲,宜州這個地方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環境惡劣,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尚且都難以忍受這些艱苦,更遑論一個花甲老人。黃庭堅剛到宜州時就病了好幾場,幸好他從小就學習了一些醫藥知識,所以還能為自己診治。

當他看到這個地方的很多百姓也飽受病痛的困擾時,他打破了自己在江南的一貫原則——不為他人診治配藥。在宜州,凡是有來尋求他幫助的百姓都無一例外的得到了診治。這就是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黃庭堅的"醫者仁心"吧。

(2)百善孝為先

黃庭堅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在母親生病時,他曾衣不解帶的照顧她,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要時刻關注母親的臉色。中醫的理論中講究一個陰陽調和,並且對待病人一定要仔細觀察他的各種症狀,要做到望、聞、問、切。從他不分日夜的侍奉母親的行為中,不僅能看出他高尚的品德,同時還有他對中醫的文化的精通與瞭解。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圖六:老年黃庭堅)

結語:

黃庭堅一生仕途坎坷,一身正氣與才華終是抵不過那些虛與委蛇的官場規則,在宋朝昏聵的統治者面前,得到欣賞的終究還是那些口蜜腹劍之人。多年漂泊無依、艱難困苦的生活也未將他滿腔為民的熱血澆滅,反而讓他更能理解百姓生活的艱苦之處。即使到了環境最為艱苦的宜州,他也不曾有過自怨自艾的情緒,依舊讀書寫詩,關心百姓。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在經歷如此多的挫折之後仍能選擇不忘初心、不向世俗妥協?他這一生沒做過什麼大官,但他所到之處必有百姓能受到他的幫助。他身為讀書人的赤誠與乾淨,清高與傲骨,是一筆留給宋朝的巨大財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54 字。

轉載請註明: 在經歷如此之多的挫折之後,究竟是什麼還讓黃庭堅在堅守初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