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英73歲時,給乾隆燒了一件瓷器,燒完後他就去世了!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休閒

清朝的瓷器,在瓷器製造歷史中,我們可以用“登峯造極”來形容,在乾隆執政年間,瓷器界的“扛把子”就是唐英。他在73歲時,曾給乾隆燒製了一件鬼斧神工的瓷器,但為何幾個月後,他就去世了呢?

在清朝12位君主中,乾隆非常幸運,他登基時國家的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經濟繁榮,各個行業可以説百花齊放,而瓷器製造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根據歷史資料記載,乾隆是一位瓷器收藏愛好者,他非常喜歡華貴豔麗的瓷器。
乾隆收藏的瓷器數量達到一定量級後,他選瓷器的眼光也變得挑剔起來。
乾隆日思夜想的是,該如何提升御窯廠生產瓷器的質量。乾隆皇帝很快,便想到一個人,他就是清朝燒造瓷器的“大高手”唐英。

唐英是清代著名的陶瓷藝術家,他先後為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製瓷器,而他燒製的瓷器,與其他瓷工燒製的陶器有判若雲泥的區別,因為他的作品,必定是精品中的精品,寶貝中的寶貝。
唐英接受了乾隆皇帝的任命,他去御窯廠任職後,開啓了神一般的“創新”模式,他憑藉獨特的審美視覺,以及對乾隆喜好的瞭解,成功燒製出眾多讓乾隆眼前一亮的瓷器。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的是唐英在退休前,燒製的最後一件瓷器“青花轉心瓶”。

青花轉心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內瓶可以轉動的瓶子,很多讀者看到這裏,都會發懵,瓷器很常見,可是內瓶能夠轉動的瓷器長什麼模樣?
“青花轉心瓶”由兩部分組成:內瓶和外瓶。也就是説在一個瓶子內,套裝另外一個瓶子,並且外瓶和內瓶都有釉彩畫面,內瓶在旋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幻燈片一樣,出現很多不同的圖案。而“青花轉心瓶”的內瓶圖案是:活靈活現的金魚。

“青花轉心瓶”真的非常美觀,拿在手裏,雖然僅有幾斤的重量,可是這件造型獨特的瓷器。它的燒製過程,卻非常的困難。
首先:轉心瓶的內外瓶尺寸必須精準不許出現錯誤。在我國古代,瓷器工匠沒有高科技的測量儀器,瓷器燒製的大小,工匠只能憑經驗進行判斷。“青花轉心瓶”的內瓶置於外瓶底座的中心,故此,在燒製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尺寸的差錯,這個瓶子就毀掉了。

接着:轉心瓶在設計時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士。一件上好的瓷器,絕對不是一位工匠獨立完成的。在製作轉心瓶的過程中,唐英會親自挑選瓷器高手,他們會負責不同的分工,如拉胚燒素胎、雕刻上釉,精筆作畫等等,可以説,這件轉心瓶,就是集合了各路頂級瓷器工匠的傑作。
最後:轉心瓶在燒製過程中温度控制極為嚴格。在燒製時,温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否則器物的形狀會變得異常醜陋。當內外瓶都燒製完成後,內瓶需要裝入外瓶中,再用低温釉連燒在一起。

我們看到製作的流程後,便能推測出,想要製作一個“青花轉心瓶”,必須經歷無數次失敗,成功率可能只是百分之一。
“青花轉心瓶”是唐英在73歲時燒製的,製作結束後,唐英便向乾隆請求離職。唐英在離職幾個月後,便去世了。小編覺得,唐英之所以去世,年歲已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燒製轉心瓶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心力,從而導致身體素質嚴重下降,最後危急了生命。

通過查閲相關資料,我們便能得知,出自唐英之手的轉心瓶屈指可數。這樣耗時耗力的瓷器,一般的工匠根本不會去燒製,並且他們也燒製不出來。如今,瓷器重寶“青花轉心瓶”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如果各位讀者感興趣,可以親自去看一看。可以近距離地感受一下“鬼斧神工”和“巧奪天工”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