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王猛仁,1959年6月生於河南扶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委員,河南省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口市書法家協會終身名譽主席,周口師範學院兼職教授。

書法藝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書法》“書苑擷英”、《中國書法》“書壇中青年”專題介紹。先後隨中國文聯書畫家代表團、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代表團在法國巴黎、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書展。應邀出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書法藝術交流。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第二十三回中日書法家自作詩書展、中韓書法家作品大展等。編輯出版當代書法家系列叢書四十餘部,著有《養拙堂文存》(九卷)、《平原書》、《平原歌者》、《平原善辭》等,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仁廬散墨·王猛仁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張説《恩制賜食於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靈隱寺楹聯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23cm×2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錄古詩四首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33cm×4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黃庭堅詞《清平樂·春歸何處》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70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70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柳永詞《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70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自作詩《泛區新歌》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270cm×69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石濤《蕉菊竹石圖》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歐陽修詞《採桑子·羣芳過後西湖好》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李俊功撰聯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270cm×30cm×2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王懷爭撰聯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270cm×33cm×2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聽泉煮茶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62cm×2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七言詩句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62cm×2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王冕《墨梅》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蘇軾《題西林壁》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42cm×42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白居易《新居早春》二首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69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鄭燮《竹石》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69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張志和詞《漁歌子·漁父》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69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70cm×38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王維《雜詩三首》其二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80cm×69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李賀《昌谷北園新筍》之一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80cm×69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魯迅《慣於長夜過春時》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35cm×67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醉茶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50cm×30cm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作品名稱:大道至簡

創作年代:2020年

作品尺寸:185cm×45cm



一種新的藝術表達範式

——王猛仁書法藝術淺談

文/魏開功

  前不久,王猛仁先生給我寄了一本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散文詩集《平原歌者》。捧讀再三,覺文辭清新,意象跳躍,別具風範,令人不忍釋卷。序言中談他的創作時,範恪劼先生這樣寫道:“毫不留情地斬斷既往達成的經驗依賴與路徑資本,拒絕重複,拒絕勾兑,拒絕描紅,果斷地向簇新之境進發......將散文詩創作推向了一種新的表達範式。”

  這樣的評價是需要站在散文詩發展的歷史高度俯視才能評價的。我覺得這一評價是很中肯的,説出了我想説而説不了的話。由是,我想到了他的書法。他的書法,在九十年代我見過,雖然靈動俊美,但沒像現在給人面目一新的感覺,一如他的散文詩,是“一種新的表達範式”。

  當下,書法展覽和書法作品集多如牛毛,令人目不暇接,我看過不少,很多人的作品傳統功力和技巧確實令人驚歎,但總徜徉在傳統經典法帖中出不來,如蒙上姓名,還真不知是誰的作品,這種千人一面的風格,其實就是沒有自己的書法藝術語言和個性面目。有的則能採千花而釀蜜,融會貫通,“不知以何為祖”,獨標新格,但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鱗角。

  這個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任何一門藝術,沒有繼承是絕無可能創新的。在物慾橫流和浮躁的時代,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名利,根本不去深入傳統,或是淺嘗輒止,急於成名成家,沽名釣譽,當然這隻能令人嗤之以鼻。繼承是需要智慧、修為和定力的。寫了一輩子字的人,沒有“悟”出來,恐亦是一介書匠而已。王猛仁先生在繼承書法傳統中就“悟”了。

  王猛仁先生,出生於五十年代末期,當過兵,復員返鄉後當過基層文化站站長,曾任周口市書協主席,現為周口市書協終身名譽主席。服軍役期間,他經常在部隊辦黑板報,一手好字贏得了部隊官兵的讚譽。但那時的他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

  1982年復員返鄉後,他才真正開始臨習碑帖,有比較自覺的書法意識,不過那個時代書法的碑帖並不是像現在浩如煙海,尋找一本適合自己的碑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八十年代中期,全國“書法熱”悄然興起後,河南迅速掀起了一股中原書法旋風,且影響甚廣。

  身處河南周口的王猛仁先生在這股旋風的席捲下,不期而遇地與書法如影相隨,書法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血液,時時刻刻在他心中鼓盪。中原書風以粗獷古拙、渾厚大氣而著稱,王猛仁先生在書法的取法上,沒有因襲常人的以唐楷入手,而是擷取漢碑隸書作為取法的對象,沉浸於《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以及《封龍山碑》和《禮器碑》等碑中。漢隸具有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平畫寬結,用筆或方或圓的特徵,給人以雄放灑脱,渾厚深沉之感。

  王猛仁先生遊曳於漢碑多載,臨創收穫良多,雖如此,但他彷彿覺得還沒有能“找到某種書體與自己的氣質的感應點”(王猛仁語),於是,他又爬涉於北魏、秦漢簡帛,汲取北魏雄強俊邁的風神,又糅之以簡帛靈動蕭散的趣味。

  他的隸書摒棄了傳統隸書的蠶頭燕尾,似乎取秦嶧山刻石瘦硬整齊的線條和西漢刻石的佈局謀篇,以整飭的萬歲枯藤般的筆畫經營橫勢的字構,因而其隸書朴茂俊爽,利落遒勁,規整中不失靈動飄逸,以扁取勢穩若泰山。這是王猛仁先生隸書的顯著特點。書法的審美構成元素與書法家的心理期待如能相默契,必能生髮出更高的意境。在王猛仁看來,單一的隸書並不足以表達他的心志。

  一個書家以“碑”“討生活”誠然可以,但要使“討生活”的方式更多的話,必須融入“帖”的自然韻味,才能淘得“侯王印”。猛仁先生所謂的“以最大的功夫打進去”,其實已然包含了對“帖”的開掘和汲取,即對“碑帖融合”的追求。

  章草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説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如果説王猛仁先生形成了他的隸書語言的話,那麼,再把章草加以吸收,他那種心理的感應點或許會早點找到。因而,他又轉益多師,於二王、米芾、王鐸等人行草臨池不輟。

  清代,帖學式微,碑學中興。如果以“帖”為正,那麼“碑”就是反,哲學意義上事物的發展也必經正反而後“合”,這裏所謂“合”,即碑帖融合。清代書家其實他們在寫碑的同時也致力於帖的研習,只不過側重點不同罷了,或以碑為主,或以帖為主,這其中自然包含了碑帖的融合。曾熙是“碑帖融合的第一人”,何紹基以顏(真卿)派行書為津樑,上溯唐碑、北魏和漢隸,取其精華,形成了以行書為主流的碑帖融合的書風,成為了一代大家,給清代書壇吹了一縷縷清風。

  當下書壇並沒有承清代中興的碑學多少遺緒,似以反撥的方式向帖學靠攏,以“二王”為代表書風的流行籠罩着整個書壇。隨人作計終後計。一個有敏鋭洞察力的書家總能拔開雲霧,明辨自己該何去何從。

  碑帖融合,説時容易做時難,它不是揉麪式的簡單湊合,要自然而然不露痕跡,非悉心體悟,付出艱辛者無以致高遠清逸。碑和帖是兩個不同的系統,浸潤於這兩個系統而使自己已然的碑帖功夫,跡化成一種新的書法藝術語言,達到“潤物無聲”之境,王猛仁先生的確經過了長時間的不懈探索。

  現在他的行草書可言之“碑底帖面”,既有碑的線條的入木三分,蒼茫厚重,又有帖的線條的灑脱靈動,雋秀雅韻,以剛柔相濟的線條分割出正欹相生,騰挪有致,趣味橫生的空間分佈,以枯潤濃淡的墨色展露出內心情感的跳躍,可謂“堅質浩氣,氣韻生動”。

  他的行草具有這些特質:

  大多字形扁方,以橫向取勢。或許受隸書影響,他的行草字形大多不是長方,取縱勢,而是大多以扁方橫向取勢。秦漢以後至唐代以前,書風以橫向取勢為主流,同時字形以扁方為特點。橫向取勢節奏較舒緩,寬博大氣,有高古、朴茂的趣味。王猛仁的行草在這方面卓爾不羣,獨出己意。

  大多中鋒用筆。他的行草以其隸書的中鋒用筆,線條“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點畫厚實,勁健爽朗。同時,筆畫轉折處婉而通,不着痕跡。

  行氣貫通,意氣平緩。他的行草大多字字獨立,偶爾上牽下連,但筆斷意連,神氣貫通。起筆行筆落筆,從容不迫,舒緩中顯現出心靈的寧靜和閒逸。

  有濃郁的書卷氣,風神自遠。書卷氣不是寫出來的,是“養”出來的,養需要學問、修為、品格等的積澱。作為詩人的王猛仁,他汨汨流淌的詩情在其筆下顯現出濃郁的文人情懷。他不為浮名,以成就他人為樂事,虛懷若谷,襟懷高遠,有一種大家風範。他的行草不激不厲,平和自然,俊爽遒勁,格調典雅,書卷氣躍然紙上。

  綜而觀之,王猛仁先生的書法藝術,無論是隸書,還是行草,他都突破了既有的範式,找到了一種新的書法表達語言,而且這種新的書法表達語言以其“不死的詩心”,開掘出了碑帖融合的新途,賦予了書法新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如他所言“字無情趣,書法不美,有形無神,望之索然,豈能感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05 字。

轉載請註明: 養拙堂·王猛仁墨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