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不少沒人陪伴的孩子被送到祖輩家,開啓了鄉下生活。他們下水摸魚、爬山登高、摘菜除草、捉蟲捕蝦……在這廣闊的天地裏,孩子們好動的天性被釋放出來,重拾野趣,玩得不亦樂乎。
適應快
“現在叫都叫不回去了”
早上6點多,晨霧濛濛,初升的陽光灑在吉家營村,炊煙靜靜地懸在半空,空氣裏透着點清涼。5歲的小亮一骨碌從牀上爬了起來,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臉,吃完了早飯,着急忙慌地跑向門口,騎上小自行車就向着村裏的小廣場奔去。在那裏,他的小夥伴兒們已經聚齊了等他來。他們約好了要去後山看栗子花。
“他爸媽本來還擔心孩子會不適應農村的生活,以為待不了多久就會回城裏居住,沒想到,現在叫都叫不回去了。”小亮的爺爺笑着説,幼兒園停課後,父母都要工作,沒辦法照顧孩子,就把小亮送到了距離密雲城區60公里的老家新城子鎮吉家營村生活。孩子們的到來,讓靜謐的山村熱鬧了起來。
小亮和小夥伴們鑽進山裏,忙活了大半天。一窩螞蟻搬家就讓他們看了好一會兒,小姑娘們摘野花編成花環,小男子漢們逮到了一隻螳螂,直到午飯時間才戀戀不捨地各回各家。
“爸爸,你知道栗子樹開花是什麼樣嗎?不知道吧,我告訴你,是一條一條的,毛茸茸的,就像毛毛蟲一樣。”飯後,小亮迫不及待地跟爸爸媽媽視頻通話,分享自己的新發現,手舞足蹈地説個不停,爸爸媽媽被逗得前仰後合。
“這孩子以前性格內向,不怎麼愛説話,現在跟變了個人似的。”爸爸説,小亮回村仨月,雖然曬黑了點,但身體壯實了,性格開朗了不少,愛説愛笑,語言表達也更加豐富了。“沒想到孩子適應得挺好,我們做家長的反而有點不習慣了。”
長本事
幾個月養成種田“小把式”
小學三年級的陳翰明回到了位於順義馬坡的爺爺奶奶家,快樂的農家生活讓他樂不思蜀。
村邊小河,五六個半大孩子圍成一個大圈,神情專注地盯着水面。水流潺潺,河水剛沒過孩子們的腳脖,雖然不算深,但依然有很多魚蝦。“往你那邊跑了,快堵住!”一個高個頭的男孩站在石頭上大聲指揮着,透過水麪依稀能看到幾隻手指大小的魚兒搖頭擺尾,穿梭在石頭縫中。陳翰明眼疾手快地拿水桶一兜,連着石頭和泥沙一塊兒舀上來,兩條小魚被成功捕獲。岸邊的樹蔭下,大爺大媽們一邊看着孩子們撈魚,一邊嘮着家長裏短。老人們説,近些年村裏的小河定時清淤、清水草,還添了不少淨化水質的動植物。“河水是眼見着越來越清,而且小魚小蝦明顯多了,孩子們下河玩得多開心。”
正聊着,不知是誰先挑了頭,河裏突然間水珠漫天,撈魚又變成了打水仗。你一瓢,我一捧,水浪翻飛間,歡樂的叫聲和笑聲在空中迴盪。很快,幾隻小“落湯雞”被各自的家長領回家,陳翰明也跟奶奶回到了家裏,趕緊洗澡換衣服,嘴裏還在不停唸叨着在河塘裏的潑水大戰。
在城裏待慣了,農村的一切事物都透着新鮮,除了必去的小河塘,陳翰明愛極了爺爺奶奶家的小菜園。掰玉米、摘青菜、澆水、除雜草……菜園子裏處處都有小翰明的身影。
“我來我來,爺爺讓我來!”小翰明蹲下身子,認認真真學着爺爺奶奶摘菜的模樣,輕輕摘下還掛着露珠的新鮮蔬菜,和剛摘的西紅柿、茄子整整齊齊碼在小菜籃裏;看到爺爺正準備澆水,小翰明一刻都不閒着,也連忙跑來幫忙,小小的身板抱着水管,給剛抽出新芽的冬瓜苗和奶奶種的五顏六色的花一一續上水。幾個月的時間,小翰明成了種田的“小把式”。
改習性
“遊戲大王”變成了動物迷
腳蹬運動鞋,手拿小竹筐。草帽頭頂戴,哥倆摘杏忙。“哥哥,我要那個大的!”“沒問題,你等着吧!”哥哥摘一個大黃杏,遞給樹下眼巴巴等着的弟弟。弟弟接過來,一口咬掉半個,香甜的汁水流得哪兒都是。沒過一會兒,小哥倆就合作摘了滿滿一大筐香白杏。
大成和小明兩兄弟從城裏來到平谷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原來以為和平時一樣只是個短暫假期,可沒想到一住就是半年。剛開始,沒住幾天哥哥就受不了了。平時在家裏,吹着空調、打網絡遊戲、看電視是哥倆的日常,可是村裏沒有網,玩不了Ipad,哥倆吵着要回家。可是很快,小吃貨們就被院子裏的大杏樹吸引。奶奶説,這個杏得到6月份才熟。從那時開始,哥倆天天等,月月盼,杏子由小變大,由青變黃,哥倆也嚐到了豐收的喜悦。
鄉下的樂趣可不僅僅是採摘。每天清晨隨着公雞報曉起牀,兩個娃娃再也不賴牀睡懶覺了。撒一把玉米,大雞呼扇着翅膀從牆上飛下來,小雞咯咯叫着小跑趕上前來,倆人扒在圍欄邊看得入迷。如今兄弟倆是個動物迷,村裏就像個小動物園,貓咪、小狗、兔子、鸚鵡、貓頭鷹、刺蝟……常見的動物都能找到,偶爾夜晚還能見着螢火蟲。
開眼界
和新朋友一起看露天電影
夜幕降臨,昕昕和小夥伴們排排坐好,一根電線從室內牽出電源,一張小桌子擺放好投影儀,一道光束便把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打到衚衕另一側人家的外牆上,好戲就此開演。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每逢流動電影放映隊拉起幕布,村裏就會迎來一場精神文化的“盛宴”,男女老少搬着小馬紮在幕布前找好位置,有的甚至坐在房頂上邊乘涼邊觀賞劇情。而今,這樣充滿回憶味道的場景在昕昕家裏重現了。除了近年曾在電影院上映過的熱門影片,昕昕媽媽的片單裏還有一系列“老電影”——《沒頭腦和不高興》《雪孩子》《小蝌蚪找媽媽》……這些伴隨自己童年的電影,現在也走進了4歲女兒心裏。
對於“露天電影”這樣的形式,昕昕感到又新奇又好玩。這個户外的屏幕有一面牆那麼大,比她見過的所有電視都要大很多很多,動畫人物在牆上開始表演,她也可以跟着手舞足蹈,不必受限於斗室。更讓她感覺有意思的是,鄰居家的小孩子也會來一起看電影,他們有的騎着滑板車,有的搬上小板凳,有的牽着小狗,這些平時不知“藏”在哪裏的小夥伴,一下子冒出三四個。有的小孩子看看就走,有的則跟昕昕約好“明天我還來”,這讓本就缺少同齡人玩耍的小姑娘高興極了。
新玩意
城裏娃兒讓鄉村有了活力
在農村,地方寬敞,城裏孩子的到來,帶來了很多新玩意。
在宋連大爺的眼裏,孫子的很多玩具都讓他摸不着頭腦。沒有腳蹬子的自行車,靠雙腳在地上來回蹬着跑;滿滿一大箱子的塑料塊,東拼西湊就成了輛能自己跑的小汽車;還有一把迷你“小吉他”,天天抱在懷裏對着平板電腦學彈唱。“他説這叫平衡車,就是要用腳蹬着滑,能鍛鍊平衡能力。這是樂高,是一種國外的拼圖,能搭出來很多東西。至於那個‘吉他’,叫尤克里裏,也是一種樂器,比吉他少兩根弦。”如今,對於孫子的這些新玩意,宋大爺已經能叫得上名字,還能跟他一起玩上大半天。
不僅如此,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也在村裏見識了很多“城裏的物件”。昕昕家有一台手磨咖啡機,爸爸媽媽放假回來就會一起坐在院子裏磨咖啡,香氣撲鼻。小亮的鄰家哥哥有一台無人機,能飛得很高,拍出來的照片裏,人就像螞蟻一樣小。還有一位小夥伴,院子裏擺了一套架子鼓,每天都要練上一兩個小時,富有節奏的鼓點成了村裏獨特的風景線。
不同尋常的經歷 讓城裏娃茁壯成長
疫情之下,回村的孩子們擁有了更多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在傳統農耕生活的體驗中,在與不同年齡小夥伴的相處中,獲得了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
而孩子們的到來,也給農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他們活力四射地奔跑在田野上,笨手笨腳地學農活,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新物件,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新發現,這樣的活力與青春,正在潛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個人。(北京晚報記者 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