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編者按】

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三位嘉賓張文江(左)、劉海濱(中)、鄧秉元(右)在活動現場

劉海濱:作為策劃者和責編,我先介紹一下本書的緣起。《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是“梁啓超修身系列”叢書的第五本,最早的三本分別是《德育鑑》《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是梁啓超編纂評點的,自成系統,《德育鑑》是一個總綱,從修身工夫的角度,分門別類梳理了上自四書五經下至曾國藩的儒家修身方法;《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則分別對應明清儒修身日用工夫。這三本書起初是梁啓超用於自我修養的隨身讀物,1905年之後陸續出版,作為梁啓超推行修身德育的一個途徑,合在一起我們稱之為“梁啓超修身三書”。後來又出了一本《梁啓超修身講演錄》,是把他後期的很多以修身德育為主題的講演彙編起來。

修身和教育是一體的,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佛家講“自覺覺他”,所以修身系列叢書裏其實就包含了梁啓超對教育,尤其是德育的看法和主張。在他看來,教育在現代中國,由傳統教育變成現代教育之後,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折,由以德育、以做人成德為主,變成了以知識技能為主。現代教育過於偏重智育,德育被忽略了,這是非常大的問題,他二十世紀初就看到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通常把梁啓超看成一個學者,或者是一個政治家,其實在他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旅居日本期間,經過反省深思,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技術和制度層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文化的衰落,具體説來,是清代以來以修身為本的文化根本精神衰落了,而隨後的改革和學習西方,不但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反而變本加厲,路子越走越偏。所以從日本回國後,梁啓超不論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以修身為本,1917年退出政壇之後,更是到處奔走、大聲呼籲重回修身之道,並且投身教育實踐和改革,希望從改造教育入手,進而帶動全社會的變革,這是梁啓超後半生主要的目的。

梁啓超在教育方面的行動主要有兩個,一是有計劃地周遊全國到處演講,宣傳推廣自己的理念,再一個就是在大學實踐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大家都知道清華國學院有四大導師,其實這個研究院是梁啓超一手創立的。而他另外一個重要的教育實踐場所,就是《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這本書的主題——家庭教育。梁啓超在家庭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於他跟子女之間聚少離多,他們通過書信的方式進行交流,這從梁啓超現存的400多封給兒女的信裏面就可以看出來。當然實際他寫的書信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家書構成了這本書的主體內容,還有一些他在家中講課的講稿,他在家裏為兒女講過孟子,在外面做關於王陽明的演講,他把講稿也寄給兒女們。我們把這些內容蒐集起來加以編排,書前有詳盡的導讀,每篇文字都加了背景介紹和註釋,是希望讓現代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它,更重要的是,希望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包括我們新一代的父母們能夠有所幫助。

張文江:中國古典著作《大學》中,提出了三綱八目,其核心是修身。對修身的最初步理解,是對自己有要求,注意校正自己的身心行為。《大學》又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崗位的人,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注意校正自己的身心行為。通過內(明明德)外(親民或新民)兩方面,追求止於至善的文明理想。梁啓超一生為學,經歷數次大變,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修身為核心卻始終沒有變。修身是他取得多方面成就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國學問的入口。

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梁啓超著,彭樹欣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6月。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這個副標題脱胎於魯迅名文《我們怎樣做父親》, 先談幾層對比,協助此書的定位:1.梁啓超的書信寫於1912—1927,魯迅的文章寫於1919年,寫作上大體是同時代,但發展的方向不同,反映了時代大變局中知識人的不同認知。2.康有為、梁啓超都是戊戌變法運動領袖,有着師生的關係。對比二人的家教之道,康有為不怎麼成功,而梁啓超大體美滿。3.大約40年前,我當學生的時候,社會上風行《傅雷家書》,一時洛陽紙貴。二人都以古今中西教育下一代,梁以中式教育為主,傅以西式教育為主。

鄧秉元:其實我很怕一些人看了梁啓超的家書,只是奔着他子女的那些所謂院士頭銜去了。我們有些人想學習虎爸虎媽,好像孩子考上好大學就成了人才,其實離真正的人才還很遙遠。有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很高,但未必是人才,有時反而可能是禍害。梁啓超的這些子女總的來説,除了大多學有所長之外,我更看重的反而是他們人格上的成長。譬如梁思成便不僅是一位建築專家,也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氣的知識人,身上還有傳統的士大夫精神。為了保護北京城,梁思成做了他能夠做的事情。

張文江: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補充,當然反過來説也行,其成敗關乎家庭的未來,合起來關乎國家的未來。教育孩子是最難的事,也是最值得的事,同時也是最美好的事,天倫之樂就在其中。亞洲人,尤其中國人,普遍重視教育。從多少家庭為高考而不惜投入,可以感知一二。

按照我的理解,教育孩子可以分上中下三策,或者説有三種不同的進入角度,各有其長:下策是引導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值得強調的是,現代社會中,技能的重要並不亞於知識。中策是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更好的是教學相長,通過教育孩子進一步完善自己,促進兩代人共同進步。上策是提高原生家庭的天花板,既在經濟上,又在思想上,通常的途徑是讀好書,尤其是適當的經典教育,理解傳統,理解時代。而更好的是打開天窗,深入理解人類的文明,走向精神上的超越之路。家庭和個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逆境和挫折,必須在難解的矛盾中堅持前行,獲得向上的動力。

我理解中國學問的核心是做人、做事情,而經典系統可以作為進階或輔導手冊。剛才引用《大學》和《中庸》是四書,進一步上推是五經,更完整的表達是六經或六藝。這是儒家學説的主要脈絡,而梁啓超之學,也斟酌採用佛家和道家學説。

做人方面,參考佛教的因果業報論。本書引梁思成寫給姐姐梁思順的信説:“感覺做錯了多少事,便受多少懲罰,非受完了不會迴轉來。”即使對佛學不作深究,梁啓超所説的,為善心上平安清涼,為惡感應煩惱痛苦,我們普通人也能體會到。

做事情方面,他抱持完全積極的人生觀,“有一天做一天”,不是“得過且過”而是“得做且做”。“天下事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我是捱得苦之人……老守着我的‘得做且做’主義。”梁啓超的這些想法,來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尚書》的“無逸”。而自稱“捱得苦”,又對應《周易》的“吉凶與民同患”。梁啓超的這些觀念,和魯迅臨終前寫下的“要趕快做”(《死》)的思想,完全一致。

有了這兩條,人生是不是就一帆風順呢?依然未必。在道家方面,書中177頁稱:“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引用的話來自《莊子》的《人間世》,可以看成《周易》“樂天知命故不憂”另外的表達,表面上消極,實際上積極。梁啓超這樣的人生態度,感染並激勵他的孩子,使他們在各自的環境中都能成長。

劉海濱:剛才説的“有一天做一天”這樣的“得做且做主義”,一方面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來自傳統,跟儒釋道都有關係,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而且他也非常希望能將這種精神傳遞給自己的兒女,而這種傳遞和影響就是家庭教育了。

因為看到“一門三院士”等等,如果希望在梁啓超這裏學到很多教育方法、秘訣,恐怕會失望的。打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很難總結出可稱為“梁式家教法”的一套方法。實際上他就是把最近我碰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我怎麼做的,怎麼想的,這樣像拉家常一樣寫進信裏,子女也很樂意聽也很樂意向他傾吐。他以非常平等的方式跟兒女們談話。這也是鄧老師説的,在家門裏面是“恩掩義”,更重要的不是講道理,而是情感的交流,平等的交流,在梁啓超這裏是個很自覺的行為。這樣一個氛圍之下,彼此關係很親近,交流很順暢,那麼梁啓超在通過他自己的經歷,將他的所思所感像朋友之間談心一樣講出來之後,在關鍵的地方點一下,提煉一下,説我就是這樣做的,也希望你們能這樣做,這樣效果就非常好。書中的很多金句不是脱離事實的説教,而是散落在拉家常講故事之中的,並且來自他自己的真切體驗,所以讀來才非常親切,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種看似無形、像春風化雨一般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也很不容易學,因為它是以自我的修身為本,做好一個父親的前提是先做好自己這個人,做一個人格獨立並且有強大精神力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就自己的環境和條件儘量去做事這樣一個人,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這卻是唯一的做人和為父之道。如果説梁啓超有家教秘訣的話,這就是他的秘訣。

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鄧秉元:前面説家庭倫理屬於天倫,是血緣關係,這種關係被抽象為仁。而人倫的關係是義合,也就是通過某種原則聯繫在一起。既然要維護這種天倫,所以父子之間不可責善,也就是相互不用善或很高的標準要求對方。孟子給出的理由是,假如父親以善要求兒子,兒子便會反問,為什麼您自己沒有做到呢?這會讓父子關係變壞,並最終破壞家庭。現代家庭許多問題的癥結出在這裏,許多應該由學校承擔的責任,被轉嫁給了家庭,從儒學角度來看,其實是無解的。所以古人強調易子而教,由師友負責責善,因為這是師友之義,師友也是義合。

父子之間這種關係,發展出親親相隱的觀念。這個觀念最近幾年討論很多了。許多人誤解親親相隱的觀念,以為是在包庇對方犯罪,其實是不對的。親親相隱只是意味着不去質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孝道的理解,與二十世紀所批評的那種愚忠愚孝,不僅不同,甚至可以説截然相反。

總之,早期儒家所理解的父子關係,是一種以親情相連接,但又有所節制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子對父的身份依附基礎上,而是首先保有獨立的人格。儒學是講求生命的學問,生命的真諦在於自由,而自由的真正基礎,就是這種獨立精神。沒有人格的獨立,談論生命、自由,乃至人類一切美好的詞彙都沒有意義。這是我們今天重温古典的家庭倫理所首先應該注意的。這一點在梁啓超身上,圓滿地體現出來。在我看來,這也是梁啓超家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16 字。

轉載請註明: 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的家教智慧 - 楠木軒